謝華
【摘 要】人類社會進入后信息時代,知識膨脹化傳播,而科技年鑒作為工具書,它須按嚴謹的專業的方式編輯,又須與時代融合,與時俱進。時代是個大熔爐,“互聯網+”時代將世界各國、各行各業打破壁壘,人類社會進入后信息時代,知識膨脹化傳播,而科技年鑒作為工具書,它須按嚴謹的專業的方式編輯,又須與時代融合,時值建國70周年之際,文化復興,國富民強,本文將科技年鑒編輯工作的初心與創新融合研究,以適應未來發展。
【關鍵詞】科技年鑒;編輯工作;初心;創新
中圖分類號: G35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6-029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136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科社界委員時指出,要堅守高尚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將科技年鑒編輯工作的初心和創新進行融合研究,對于科技年鑒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 編輯工作的前世今生
編輯活動源遠流長,是一個不斷延續、發展的過程。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前,出現用以記錄檔案的文獻典籍,就有編輯這一活動。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謬,編次其事”。編,是串聯竹筒的皮條或繩子,后引申為用皮繩將許多竹筒串聯成書;編次,依次編排。孔子根據周代原有的典籍檔案,編修“六經”,宣傳儒家思想,他可謂是最早開展編輯活動的最具影響力的人,孔子針對編輯活動提出“述而不作”,要求忠實于作者本意,對原作品只潤色,不改變原意。
印刷術發明后,書籍走向商業化出版道路,可以大批量生產,因而對編輯活動要求更高,編輯活動變得越來越規范。南宋時,鄭樵編撰了第一部編校專著《校讎略》,因“校讎之司,未聞其法”,故作此書。他總結編志書經驗,補前人之不足,提出收集圖書“求書八法”;選賢能之人任校讎之官,并使之“久其任”;他提出“編次必謹類例論”,強調類例論的重要性。到明清時期,編輯活動趨向成熟,但因一些政治原因,編輯活動出現偏離,比如任意刪減古籍等。
真正具有現代意義上的編輯活動直到二十世紀初才出現。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更名《新青年》),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標志著中國編輯史進入現代階段。《新青年》使用新式標點,采用分段編排方式,提倡白話文。1921年9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建立第一個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宣傳黨的思想。此時的編輯工作者們重視讀者,重視文章的思想性。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時代對文化教育事業提出新的要求,更對編輯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這是黨和政府第一次就出版工作做出決定。《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強調,“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又是艱苦、細致的創造性勞動”“充分調整和培訓提高編輯隊伍是當務之急”。
2 科技年鑒的發展脈絡
科技年鑒是逐年編纂連續出版的科學性、權威性和資料性工具書。從宏觀上反映一個行政區域內科技發展全貌,從微觀上記載的是一個行政區域內上一年度內科技發展的特色、水平、變化、經驗、成果。
科技年鑒編輯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包括從框架設計、條目設置、選題組稿、作者改稿、編輯審稿、排版校對、出版印刷一系列過程。因為科技年鑒的科學性權威性,使得科技年鑒的內容必須是經得起考究驗證。
談到科技年鑒的歷史發展過程,不得不提到年鑒的起源。年鑒是個外來詞,據考證,源于東方的歷書。西方年鑒發展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狀況息息相關。它產生于文藝復興后期,此時年鑒多為綜合性年鑒。隨著經濟文化發展逐漸興盛,開始出現專業性年鑒。進入工業革命時期后,機器化大生產帶動印刷業發展,西方國家年鑒達到鼎盛時期。我國年鑒是從翻譯出版外國年鑒開始萌芽。《上海年鑒(1852)》是西方人在中國編纂的年鑒,也是目前中國內地已知的第一本年鑒。1913年,上海神州編譯社出版了《世界年鑒》,這是由國人自行翻譯編纂的第一部年鑒。而后幾十年,中國的年鑒種類開始豐富。但由于歷史原因,大多年鑒出版的卷數只有一卷,少數比如《上海市年鑒》,據統計,從1935年至1948年共出版了6卷。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社會變革、經濟騰飛,社會發展需求帶動年鑒發展,大批專業化年鑒應運而生。筆者所編纂的《湖南省科技年鑒》創刊于2002年,目前已編輯出版17卷。
3 科技年鑒編輯工作的初心
進入“互聯網+”時代,數字化網絡化席卷整個人類文明,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模式變化,使社會進入爆發式發展階段。數字化傳播促使信息加速傳遞,跨界融合,同時也帶來諸多亂象,文章寫完了,不管文章框架,不管文字結構,更別說什么錯別字,標點符號對不對,放網上一貼就可以轉發傳播,人人都可以去做,文字編輯工作好像變得可有可無,但事實上,信息傳播模式的改變對編輯工作不是不需要了,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守住科技年鑒編輯的時代初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年鑒是連續性地記載一個行政區域內年度科技發展的資料性文獻,反映科學技術發展現狀的資料性著述,要選擇能反映客觀規律,相對穩定,在較長時間內有“生命力”的材料,能經得起歷史考辨的科技資料。
3.2 守住科技年鑒編輯的質量初心
2018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出通報要求“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牢固樹立質量意識,不斷加大質量管理力度”。市場用看不見的手在對所有的經濟活動進行優勝劣汰,若看到利益就打亂年鑒編輯節奏,守不住質量初心,就容易被淘汰。科技年鑒編輯工作首先要有質量初心,一是保證科技年鑒編輯質量,從思想上保證政治方向正確性;從內容上保證科學客觀性;從框架上保證結構完整性;從信息加工上保證準確實用性;從整體上保證年鑒編輯規范性。二是保證科技年鑒出版質量,從時間上保證時效性,及時按時出版;從外觀設計上保證藝術性,達到精品年鑒外在形式要求標準。
3.3 守住科技年鑒編輯的服務初心
科技年鑒編輯的服務初心對內是編輯的工作素養,對外是為讀者和作者負責。首先要有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決心和擔當,提升綜合能力,既能組好稿選好稿用好稿校好稿,又能保證整個編輯出版流程順利進行。其次要為讀者負責,科技年鑒數據要經得起推敲,文字精練準確,簡明可讀,資料查找方便,收集問題意見,及時反饋。再次要為作者負責,經常與作者良性互動,尊重作者的個性創作,在定好科技年鑒體例標準后,及時與作者溝通,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盡可能的幫助,落實時間進度。有人說編輯是“為他人作嫁衣”,要守住科技年鑒編輯的服務初心,提倡工匠精神,無畏為他人作嫁衣。
4 科技年鑒編輯工作初心與創新融合運用
科技年鑒既是連續性工具書,又是反映現實情況的資料性工具書,必須與時俱進,穩中求變。
4.1 科技年鑒編輯工作的創新要以時代特色為中心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科技創新帶來新知識、新技術、新模式,要求科技年鑒編輯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增加符合時代發展特色的內容,刪減不符合時代發展特色的內容。
4.2 科技年鑒編輯工作的創新要以保證質量為基礎
科技年鑒編輯堅持以“求實存真、鑒往知來”為宗旨,要有打造“客觀、翔實、權威、實用”的科技文化精品意識,在傳統編輯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運用數字化技術來提升年鑒編輯質量。一是規范年鑒編輯格式,一本精品年鑒常編常新,但它的編寫格式必定規范,框架結構肯定相對穩定;二是落實編審制度,隨著編輯學科的發展,編審制度越來越完善,科技年鑒編輯工作嚴格實行“內三審外三審”的編審制度,即內三審——編輯初審、主編總審、編委會領導或主管審定,外三審——供稿單位審核、特約專家審讀、出版社終審,從“征稿—錄稿—編輯—審校—印刷出版”進行全程質量把關;三是運用“人機并用”校對方式。在多級審校制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電子工具的智能校對功效,推行“人機”雙軌校對制度,為年鑒編纂質量再加一道堅實的防護網。可以采購現在流行的編輯校對工具。如“黑碼校對”專業軟件,充分運用軟件本身具備的文字、標點、計量單位、地名等專業審校標準,對全書進行校對;并結合行業特點與要求,建立專門的科技年鑒校對庫,針對一些科技術語、重點指標等進行專題掃描校對,最大限度地減少編校錯漏問題。
4.3 科技年鑒編輯工作的創新要以提升服務為重點
科技年鑒編輯工作創新要以服務為重點。一是培訓機制創新,要充分運用網絡交流,不定期對編輯人員、供稿人員進行探討分享型培訓,提高編輯人員和撰稿人員的綜合素質,強化政治意識、使命意識、質量意識、責任意識。增強其為黨委、政府服務,為科學發展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意識,提升服務質量。撰稿人員并不單單是撰寫稿件,更是集作者、讀者、宣傳者于一身,要通過各種手段調動其積極性,充分發揮其最大作用。二是宣傳方式創新,要借助網絡平臺,發布年鑒編輯活動信息,擴大宣傳;運用全媒體渠道推廣,宣傳科技年鑒最新動態,充分擴大科技年鑒影響力。
5 結語
進入“互聯網+”時代意味著新的挑戰,也意味著新的契機。科技年鑒編輯工作必須與時代同步發展,必須要與新技術結合,不忘初心,不斷創新,打造適應未來發展的精品年鑒。
【參考文獻】
[1]邵益文.20世紀中國編輯學研究[J].出版廣角,1998(5):17-19.
[2]許家康.年鑒編纂入門與創新[M].北京:線裝書局,2006(09);132-133.
[3]李穎.1909~1949年中國年鑒一覽表[J].年鑒信息與研究? 1999年第4期;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