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
【摘 要】二胡作為我國民族樂器的代表,具有獨特的特征,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高校教學水平的不斷推進,二胡藝術逐漸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視,成為廣大師生熱愛的藝術課程。本文從當前的二胡教學理念出發,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二胡;高校;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175-01
音樂藝術的發展與弘揚得益于時代教學。隨著網絡教學時代的普及,當前的高校藝術課堂逐漸加大了對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過程。雖然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地方高校的二胡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容易造成生源結構復雜、教學難度大等問題。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要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嚴把招生質量關,通過各種新時期的教學元素,強化學生素質,豐富二胡的上課形式。
一、注重二胡教學的改革理念,豐富課堂內容
二胡是我國民族樂器的代表,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高校的二胡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時代題材,為學生構建新穎的二胡學習課堂和教學模式,制定各種切實可行的二胡教學方案。
二胡作為一種久經不衰的樂器,在很久以前是民間藝人的謀生工具,是一種被人們普遍接受的表演樂器。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后,二胡終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和熱愛,并進入了各大高校的音樂課堂。我們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利用情感教學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保證每個學生對二胡的感知進程。
在當前的二胡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注重二胡教學的改革理念,讓學生理解二胡的演奏技巧和發展歷程,并通過有效的教學題材,豐富課堂的活動和內容。從“叫花子樂器”到今天受到各界人士青睞的民族樂器代表,二胡能有效激起學生對音樂的渴望和興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促進學生對藝術的學習意識。當學生發現二胡的價值時,便能自覺、自主地尋找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通過各種元素,增強學習內容,擴展自已對二胡樂曲的理解,并和身邊的同學老師溝通交流,說出自己的音樂夢想,表達自己對二胡的熱愛。
二、強化二胡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二胡的學習意識
二胡作為一種傳統樂器,凝聚了無數大師的心血與智慧。教師應該融合時代題材和教學元素,讓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二胡的藝術特征,培養學生對二胡的學習意識。但是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限制,二胡教學課堂始終不能展現出優質的教學效果。音樂畢竟是藝術課堂,如果教師不重視教學模式,學生便會放松對二胡的學習,不會動用自己的思維和實際去理解、去感受,教師的教學手法也起不到效果。
為了解決這些教學問題,使地方高校二胡專業教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能吸引學生更多的注意力和興趣,教師要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引入各種網絡教學題材,讓學生學會從日常生活中感受二胡帶來的魅力,使二胡課堂保持一種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對學生音樂感知的培養和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僅靠短期的培訓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適當擴展和延申教學內容,鼓勵學生運用聲像結合的方式,感受二胡的曲調和價值,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帶領學生觀看現代二胡曲目表演,為他們爭取積極良好的二胡學習機會。
三、引入二胡教學實例,訓練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
我國民族樂器的教學起步較晚,很多教學仍然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和限制。教師要擺脫掉傳統的教學理念,引入二胡教學的實例,從實質上訓練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開拓和發展民族器樂教學的新局面。二胡不同于傳統音樂的教學,其曲調有的婉轉悠揚,有的黯然神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讓他們用視覺形態來記錄日常的音樂旋律,既能避免學生浪費學習時間,又能調動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節奏的音樂進行自我疏導、自我提高,展現自我。
很多二胡作品極具傳奇色彩,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調動他們對二胡的感知力。比如二胡名曲 《二泉映月》,就極具我國民族特點,成為各大藝術院校必備的教學曲目。學生對二胡作品的賞析能力還不夠強,我們可以從網絡上尋找一些有價值的視頻資源,以景抒情,引發學生思考和想象,讓學生明白《二泉映月》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視頻音樂的播放過程中,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體會到生活的殘酷,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對美好的生活充滿熱愛與憧憬。
二胡作為一種傳統的樂器,對演奏者的音樂感知、藝術審美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要注重二胡教學的改革理念,通過各種新穎的時代元素來豐富課堂內容,強化二胡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學生對二胡的學習意識,在配合引入二胡教學實例的同時,訓練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促進他們全方面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張茗惠.探討高校二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音樂,2016,36(18):181.
[2]張智玲.談高校二胡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北方音樂,2016,(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