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0后”大學生已經悄然成為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授課對象的主體。為切實提高“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效果,有必要深入分析“00后”大學生學情,結合院校和專業的特色探索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方法手段,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
關鍵詞:“00后”大學生;新時代“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效果;實踐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要求各高校結合教學實際、針對學生思想和認知特點,不斷創新設計教學方式,切實保障“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效果。當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卻仍然存在著針對性不強,親和力不夠,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因此,就課堂教學而言,當“00后”大學生已經悄然成為各高校授課對象的主體,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有必要在深入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結合院校和專業特色探索教研教改,優化教學方法手段,提高教學針對性、親和力和實效性。
一、正確分析學情,找準教改突破口
《意見》明確指出,“形勢與政策”課具有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特點。其教學目標是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引導他們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把他們培養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結合“形勢與政策”課的課程特點和教學目標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首先就要正確分析“00后”大學生的學情。
(一)學習風格大變化。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00后”大學生,相對于“80后”、“90后”大學生,他們的學習風格更傾向于碎片化、理論實踐相結合、文本音視頻圖像相綜合的學習和參與課堂互動的學習,突出地表現為對借助互聯網平臺全過程、多平臺、特色突出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需求在日益增長。
(二)愛國情結很深厚。相對于80后、90后學生,“00后”大學生更以自我為中心,更強調個性化發展,更加“佛系”。但是,他們的愛國情結卻空前深厚,講到祖國強大、行業發展時慷慨激昂,聽到詆毀中國貶低行業時義憤填膺,想到家國危難時憂心忡忡,有時還不夠理性,甚至還能與別人起沖突。
(三)學習興趣普遍高。因“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集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為一體的學科跨度大、內容涵蓋面廣、綜合性強、時效性更強的課程,“00后”大學生相對于“80后”、“90后”大學生而言學習興趣普遍更高。如老師能在授課時做到常新常講、常講常新,學生則會更加喜愛這門課程。
(四)課程認識仍模糊。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因“形勢與政策”課學分低學時少,學生對其的課程性質和地位仍認識不到位;再加上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無用論”的影響,學生過分注重專業課程的學習,而對包括“形勢與政策”課在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仍采取敷衍、忽視態度。
“00后”大學生的學情特點,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二、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教學實效性
《意見》要求各高校要不斷創新設計教學方式,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提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效果。目前,課堂仍然是各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主陣地,講授式教學法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另外,還有啟發式教學法、比較教學法、情感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法等方法手段的運用。講授式教學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突出的不足是很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再加上課時少、周期短、學生專業多、內容涵蓋廣以及“00后”新學情等情況,故有必要進一步優化創新。
“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要特別重視融入互聯網元素。“00后”大學生是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的一代,利用互聯網、手機進行個性化、選擇性、碎片化的學習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必須高度重視這一學情,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形勢與政策課+互聯網”、形勢與政策課“互聯網+”教學,以適應學生學習新習慣,占領網絡、手機這一新陣地。在課堂授課時,教師可參考“混合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利用職教云或藍墨云、超星等教學平臺建立教學資源庫,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并合理使用彈幕、手機投票、微課堂、微視頻、微信公眾號等技術方法和手段輔助教學,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手機實現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
“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必須注重融入院校和專業的特色。院校和專業的特色可以直接嵌入、間接轉化或全過程融入課程教學內容,滲透到課程教學過程中。作為鐵路類院校,在講授“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專題時,可給學生講述我國之所以能集中各種力量用10多年時間從無到有把高鐵發展到今天的三萬多公里,最根本原因的就是制度優勢。在講授“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作為與擔當”專題時,就可以在講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時用我們學院教師團隊赴肯尼亞開展蒙內鐵路員工培訓、我們學院為泰國、馬來西亞培養鐵路專業留學生等內容,用鮮活的案例代替枯燥的理論闡述,容易引起學生思想的共鳴。
“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應該注重注入情感元素。特別是在對黨代會及人大政協會精神的宣傳、宏觀政治經濟形勢分析、重大決策和改革舉措宣講和涉港澳臺事務等內容上,要抓住“00后”大學生深厚的愛國情結,聚集他們最關心的熱點、疑點和難點問題,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學過程實施中著重分析與之相關的有關青年學生發展的政策,通過理性分析和感性渲染,達到理與情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把自己的事業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相聯系,把自己的干事創業與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相統一,真正實現入耳入心,進而做到入知入行。
“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可大量運用比較教學法,通過求同、求異的,橫向、縱向的比較,幫助學生明辨事物,進而獲得規律性的認識。如在講授“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作為和擔當”專題時,可從第一屆和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參會的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國際組織領導人的數量和與會人數的規模的比較中看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作為和中國的責任擔當。在講授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時,通過對中美兩國高鐵建設、中英德機場建設、中日兩國地震救援與災區重建的速度的比較中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在講授“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專題時,從歷次國慶大閱兵、海上大閱兵中武器裝備的升級換代的速度和比例來看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
“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有必要始終貫穿啟發式教學法,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著力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政治建設:黨的根本性建設”時引導學生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講授“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專題時引導學生解答“中國為什么行?”、“從容應對美國的全球剿殺,華為的底氣在哪里?”等問題。通過引導學生解答這類問題,幫助“00后”大學生進一步樹立理想信念、端正價值取向、堅定政治信仰、增強社會責任。
三、教研教改反思
通過對“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方法手段的優化實踐來看,信息化教學更好地實現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但可能出現入眼易入腦入心難;融入院校和專業特色容易引起學生思想的共鳴,但有時選用的素材與教學內容的貼合性欠佳;情感式教學法能實現理與情的有機結合,但可能不利于課堂氣氛把控;比較教學化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但可能導致教學內容重形勢輕政策;啟發式教學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有時影響教師對課堂的掌控。這些問題,大部分仍可以通過教學方法手段的再創新,教學方法的再改良來解決。因此,必須持續進行優化創新,在這種認識、實踐、反思、實踐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新時代“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R],2018(04).
[2]王淑榮,王英潔.?新時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重要性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3)130-132.
[3]宋小紅,馬英芹.?關于高校思政課“案例”比較教學法的應用[J],貴州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版),2019(04)98-101.
作者簡介:
朱偉,男,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課部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