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恒
摘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能力成為社會需求型人才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成為高校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但是就目前教學情況來看,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計算機教學質量,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所以本文主要基于這一背景,首先分析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存在的問題,然后探究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主要途徑,希望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關鍵詞: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手段;弊端
一、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當前大部分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具有公共課程性質,所以這門課程面向多個專業的學生,但是往往學校配備的教師數量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一個教師負責多個專業的計算機課程,而每個專業有不同的班級,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導致教師教學任務重,教師資源不合理。
(二)學生基礎存在差異化
計算機課程面向不同專業不同班級的學生,再加上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以至于學生計算機技能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而教師教學是面向所有學生的,難度太大和難度太小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低下。
(三)學生學習計算機積極性不高
由于計算機課程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導致許多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而且他們僅在課堂時間學習計算機,沒有自主學習和拓展知識的積極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入手,創新計算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有效性。
二、?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針對學生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共公共基礎課程除了理論教學外還包括實踐教學,所以教師應該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不僅要避免理論教學的枯燥乏味,還要保證實踐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應用理論知識,并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針對性的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此外,學校可以帶領學生到合作企業參觀,了解自身需要具備的技能,并且加深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從而更新學習理念,積極主動的學習計算機知識。
(二)整合教學資源發揮網絡課程教學的作用
現代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手機、電腦、平板等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幾乎每人都有,這些電子產品不僅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占用學生的時間,甚至學生在課堂上也離不開手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學生人數較多,所以教師通常采用集體授課的形式,以至于坐在教室后面的學生看不清教學課件,對操作流程不熟悉,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計算機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在課堂上玩手機。另一方面,作為教師,由于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導致教學活動的開展缺乏針對性。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發揮網絡課程的優勢,將學習資料分享在平臺上,讓學生利用網絡自主學習,而且還能隨時查閱資料拓展知識。
(三)根據學生所學專業提高教學針對性
教學內容時教學的核心,因此教學內容的質量是影響教學水平的關鍵因素,所以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探究教學內容的設置。
(1)從教材入手,打好課程基礎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當前大部分學校采用的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材是統一的,這也是導致計算機教學缺乏針對性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首先要從教材入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編制不同的教材,比如對于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側重于Excel的應用,對于律師、秘書等專業可以側重于Word的應用,而銷售、營造等專業可以側重于PPT的應用,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生今后走入工作崗位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重視教材的選取是十分重要的。
(2)從過程入手,保證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設計主要針對教師如何在課堂中開展教學,而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所以教師應該保證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比例合理,否則無論偏重于哪一方都會影響計算機教學效果。由于公共課程的課時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如何有效設計教學內容來更好的滿足教學需求是教學的核心。通常實踐與理論的課時比例分配為2:1是最為合理的。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優化和改進,以此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結語:
綜上所述,改革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僅對學生今后走上社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學校首先要重視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并從各個方面為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合教學資源以及與專業結合提高教學針對性等途徑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卿.高職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評《計算機應用基礎》[J].當代教育科學,2015,0(23).
[2]張姍姍.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與不同專業教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J].信息與電腦,2016,(19):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