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玉 (山東棗莊市薛城區奚仲中學)
不做作業,學習無興趣,視學習為負擔,被動地應付學習;把學習作為一件痛苦的事情,責任心不強、馬虎草率;行為散漫,經常曠課、遲到,甚至逃學,嚴重的還想輟學;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嚴重者一提到上學就惡心、頭昏、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
如此厭學現象絕非個例,一些大學是這樣,不少中學也是如此,甚至連個別小學也不乏其人!身為教師我深感遺憾和不安,為什么好多孩子的學習都是被動的!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也如此,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每接手一批新班學生,我都試圖盡快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苦口婆心“洗腦”也罷,以身示范也好,家校聯合嚴防死守“盯、粘、貼、靠、摽”也行,該想的法都用上了,但都收效甚微,直至我心灰意冷,偃旗息鼓。
“我要學”,是發自內心的愿望,是不可遏制的內動力;“要我學”,是威逼利誘的強制,是推一推動一動或者推也不動的外力脅迫。什么是好的教育?顯然不是教導學生外在的知識,而是挖掘他們內在的潛能,讓他們自己去認知世界。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才算得上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內在的自覺,幫孩子建立起自己探尋真理的動力和能力。
樹木的生長是漫長的,從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到蓊郁參天、蔚為壯觀,都逃脫不了其固有的規律,教育像農業,也是慢的藝術,其特點是溫和的、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而不是強制的、灌輸的、急功近利的。世界上很少有人喜歡被別人指手畫腳教育一番,自我的覺醒比任何力量都強大。每個孩子都有變好的力量。哪怕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同樣有這樣的力量,好的教育會把孩子的潛力挖掘和調動起來,成為孩子們自己的動機和動力。真正的教育更應該的是一種精神的傳遞,對孩子進行托舉,使他掌握讓自己幸福的本領,并在將來可以更成功地尋找到自己的幸福本領。龍應臺在《目送》中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其實,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也應該是不必追,慢慢等待,靜待花開,它是一代人成就一代人,讓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更成功地尋找到自己的幸福。
教育的方式是“搖動”和“喚醒”。這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將德爾斐神廟上的名言“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的哲學宣言,并有一句口頭禪:“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之外,一無所知!”他其實指出了教育的實質就是要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還有哪些不足,然后依靠自身的動力去豐富自己,所以他的教育不是課堂傳授,而是通過對話聊天的方式讓孩子認識自己。教師以自己的全部見解、熱情、善良感染學生,喚起他們對于生活的期待與柔情,對未來的憧憬和樂觀的期待。在這里,“灌輸”消失了,“剛性”遁形了,“強制”沒有了。“分數”和“成績”成為無關輕重的副產品,“幸福”和“充盈”漸漸滋潤心田,教育真正成為心與心交流的過程,于是一個靈魂感染一個靈魂,這個靈魂又感染一個靈魂;一種人格影響一種人格,這種人格又影響一種人格。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如是說。其實,真正的教育是喚醒,喚醒孩子內力的覺醒,喚醒孩子的責任感、遠大的志向、自我覺知的能力、不斷學習的求知欲、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