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輝 (江蘇邳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戴圩中心小學)
文化感受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在賞析作品的時候不僅要體會到文字的精妙,更要從中挖掘出文化的力量,探究作者的寫作立場,感受作者的創作情懷。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要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從字詞的理解和內容的感悟入手,逐步深入下去,體會作品的情感,進而提升自己的文化感受力。
在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作品學習中,首先要鼓勵學生將其中的關鍵字詞作為切入點,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并探究字詞語義的古今變化。這樣學生就能認識到語言的變遷和發展,同時也能認識到語言本身其實就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在教學《詞兩首》中的《漁歌子》時,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其中的文字,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作者的語言藝術,同時也感受到作者閑適的心情。“在這首詩歌中一共寫了多少種顏色?作者為何要寫這樣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這個問題能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的詞句,體會到作者使用詞匯的豐富性。“作者是怎樣形容‘水’和‘魚’的呢?能否用其他的詞語替代?”學生發現:“作者寫的是‘流水’‘鱖魚肥’,‘流水’讓這如同圖畫一般的靜態景物變得靈動了起來,而‘鱖魚肥’則展現了田園生活的閑適和幽雅。”“作者為何用‘不須歸’呢?能否換成‘不能歸’‘不要歸’呢?”這層層遞進的問題都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詞之精妙,體會到了作者對美好閑適生活的向往。
在以字詞為基礎展開挖掘的時候,學生認識到精妙的字詞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展現作者的精神,體現文化內涵。所以學生在自主閱讀古詩詞的時候也會逐步深入下去,挖掘字詞中蘊含的深意。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藏著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關的思想精華。學生應對古詩詞的內容展開賞析,挖掘出作品中的線索,并探究從中是否能體會到和思想精神有關的內容。學生以內容為線,串聯起品味鑒賞的整個過程。
在教學《古詩兩首》中的《示兒》時,教師引導學生以之為線索,探究作者的一生:“作者臨死前,為何不交代其他的事情,單單交代要在抗金大業完成后,告訴自己這個消息?”隨著這個問題,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于抗金事業的執著,同時也體會到了作者深刻的愛國情懷。在這個基礎上,鼓勵學生思考:“在古詩詞中,還有哪些展現愛國情懷的詩歌呢?為何古詩詞中有大量類似的作品呢?”學生以此為線索認識到:“愛國精神是我國流傳千古的精神情懷。”
在以內容為線索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容,還要適當地給學生介紹一下古詩詞的背景信息,這樣有助于學生從中抽取出文化線索,進而提升自己的品味鑒賞能力。
在品味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要從古詩詞中挖掘出情感方面的內容,然后從古詩詞拓展到生活層面,嘗試喚醒生活經驗。同時,學生意識到普通人也能獲得傳統精神和文化的傳承,進而增強文化自信心。
在教學《石灰吟》時,作者表面上是在歌頌石灰,但是實際上卻是在寫石灰一般高潔的情懷。在這個基礎上,可鼓勵學生擴展到生活層面,嘗試回憶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如石灰般具有高潔情懷的人,并說說自己是否也想要成為這樣的人。這促使學生認識到:“每一個人只要潔身自好,都能成為如同于謙一樣具有崇高精神的人。”這促使學生增強了自信心。最后鼓勵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讓學生寫一下自己的閱讀感受,感興趣的學生還能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對象,用象征的手法創作詩歌作品。有學生便認為:“梅花也象征高潔。”創作了與之有關的詩句:“凌風傲雪獨自開,不與凡花爭春天。一點春心向紅日,冰霜寒風若等閑。”
在結合生活層面展開情感感悟的過程中,可適當地以讀寫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嘗試將自己的感想用文字寫下來。這樣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體會到作品中蘊藏的情懷。
語文課本中古詩詞作品展現了古代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情操和文化內涵。學者王寧認為,語文教學講究的是語言的民族特性,因此在指導學生展開語文學習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古詩詞資源,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從中挖掘出文化精髓,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