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麗琴 (江蘇太倉市第二中學)
教育是心育的藝術,是師生間心靈的融合與對話。近些年,隨著初中學生消極心理狀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如厭學、焦慮、抑郁等,越來越多的班主任開始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地去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或兼職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在班級管理或學生輔導中運用各類心理效應,以求得更好的育人效果。回顧送走的畢業班,筆者的成績同樣得益于心理效應的運用。
期望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這是一個心理名詞。首先期望是指對自己或他人的一種判斷,希望自己或他人達到某種目標或滿足某種行為的預期。而期望產生的行為結果就是期望效應。每一個新入學的少年都應該是一座蘊藏豐富的寶庫,有著無限的潛能。而這種潛能能否被發現,就需要教育者以及學生本人、家長積極地發現。因此,筆者對每個學生都滿懷期待,以積極的目光賞識激勵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打造獨屬于他們自己的班級名片。
例如,在學期初,筆者就布置了第一期班級周記“描摹我心中的班級藍圖”,建議學生寫一寫自己心目中的班級、同學、老師以及自己的模樣,并提出有益于班級建設的措施;上了第一節主題班會“毛遂自薦:我的班級我做主”,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管理,展現自己的才能,培養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開設了第一節心理團輔課“悅納自己,同伴攜手迎陽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同伴,正視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優點,不斷超越自己。
此外,筆者又通過一系列的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為孩子們的成長搭建有效平臺,引導學生看見自己的美麗,挖掘自己的潛能,從而成為班級的閃亮之星。如,最勤勞黑板護衛員、最有愛心護綠員、最環保節電員、最傳神朗讀者、運動小健將、睿智小哲學家、創意小作家等。他們或許在某些方面表現得落后于同伴,但一定也在一些別的方面超越他人,而教師就應該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注意觀察,捕捉細節,放大學生的優點,讓每個少年都能堅信自己就是班級中的唯一,從而珍惜那一個個能夠展現自我、挑戰自我的機會。
得寸進尺效應,顧名思義,就是先讓個體接受一個較低的要求,當他們接受或達成之后,再對其提出一個稍高一點的要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一個成長中的少年都難免會有缺點。他們或自私任性,考慮問題僅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缺乏寬容和大度;或好高騖遠,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識,雖有遠志,卻無實際行動;又或者意志薄弱,上課愛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又或是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大或人際交往中遇到困難而產生挫敗感,變得消極懈怠……因此,在班級管理中,除了期望效應,筆者也會運用得寸進尺的心理效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做自己的“醫生”,聽多方聲音(自己、同學、家長、老師),準確評價自己的優缺點,然后取長補短,對癥下藥,科學制定成長計劃,先有日達成、周突破再有月打擂、學期目標,最終實現三年的初中成長目標。
為此,筆者特別在班級文化墻上開辟專欄“夢想的階梯”,上面張貼著每個學生的初中階段成長目標,并階段性地引導學生根據現狀進行目標調整,以期能真正引導學生成長。同時,也會趁著家長學校集中授課時,讓每位家長也能鼓勵孩子實現目標,為子女寫下加油的話語,成為孩子夢想的守護員。于是,這一“夢想階梯”又成為親子間心靈對話的窗口,時刻傳遞著溫暖的關愛與殷切的信任。
事實上,在一個個近期小目標的不斷實現中,有的學生改掉了懶床愛遲到的毛病,有的學生由從不交任何作業逐漸轉為交一門作業,或交抄寫之類簡單的作業,也有的學生從畏懼公眾場合表達自己的想法到主動在課堂上舉手發言,甚至是在主題活動中上臺表演……的確,少年們都渴望成功,成為自己的“將軍”。在階段性的“打擂”中,他們挑戰自我,找回了自信,形成了積極正確的自我意識和效能感。他們懂得了唯有腳踏實地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才能在實現既定目標的路上邁出一大步。
現代班級管理更應重視教育團隊的開發與經營。而家長就是這支團隊中不可忽視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筆者同樣關注對家長資源的開發,在班級管理中主動引入家長資源。學期初,招募家長志愿者,成立班級家委會,打造班級家長智囊團。在信任、理解、尊重、包容的原則之下,筆者通過各種方式與家長溝通,分享育人理念,達成班級成長共識。利用Q 群,動態呈現學生在校成長的點滴,促進家校間的合作與對話,親子間的互動與溝通。
初中學生都將參加中考,而家長也都很關注子女的學業成績。但筆者在班級成立之初,就和家長強調這一信念——成人優于成才;學習,雖然是孩子在校生活的主要部分,但不是全部和唯一,家長的目光應該全面而開放。在全市階段調研測試之后,部分家長難免會出現焦躁、憂慮的心理,筆者利用家長集中授課活動,與家長共同探討期望心理效應、破窗效應,尤其是木桶效應對于學生成長的意義。期望效應,讓家長懂得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家長要學會激勵自己的孩子,哪壺開了提哪壺。破窗效應,讓家長知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哪些呵護,如果放任其中的任何一環不管,則可能會出現連鎖的消極反應。木桶效應,讓家長能更科學地實施家庭教育,能夠抓住決定孩子成長的關鍵點,及時地補位,介入,避免盲動。
懷抱美好,滿懷期望,是信任與賞識;夢想階梯,得寸進尺,是遵循成長的規律;把握關鍵,逐一突破,是家長該有的援助與補位。三年來,筆者所帶的2018 屆十班少年漸行漸成長,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遇見最美的自己,實現自己既定的目標,開啟新的人生旅程。事實上,在許多成功班主任的班級經營策略中,我們都能發現教育者主動或無意識地在運用心理學知識或心理效應。因此,讓我們都要從“心”出來,輕扣心扉,做智慧的育人者,美育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