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雄 (甘肅白銀市平川區向陽小學)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需要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而“算用結合”正是提升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小學數學中“算用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小學生耐心不夠又貪玩,沒有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力,對枯燥的數學運算沒有興趣。因此教師應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設計適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教學題材,給學生創造一個熟悉、有趣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參與教學。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來設計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情境,引出計算問題,使學生明確算數與生活息息相關。如在學習一百以內加減法時,教師可以舉例:“過年了,小明自己有12 塊糖,奶奶給了小明28 塊糖,他去姑姑家姑姑又給了15 塊,舅舅給了32 塊糖,叔叔給了54 塊糖,請問小明加上奶奶給的糖有多少?小明加上叔叔給的糖有多少?”,學生通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與體驗,聯想自己每次過年收到的小禮物,了解了計算的含義,掌握了一百以內加減法,教師還可以進行分組,比一比哪組計算得更快。在這個例子中,教師利用學生在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更積極地學習算法,完成計算。
明確計算目的后,教師可以將抽象的計算方法融于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自主探究算法,思考怎樣才能又快又準確的完成計算。例如在學習乘法運算時,教師創設一個五子棋的教學情境:用白棋在棋盤上擺五排,每排十顆棋子,求一共有多少顆白棋。這時有學生提出一個一個數,其他學生認為這樣數太慢;有學生提出連加的方法,把每一排的數加起來;學生通過別人的思維啟發,就會想到用乘法計算,即每排的個數乘以排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情景設置使學生自主思考,相互探討,促進學生記憶。
在“算用結合”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讓學生鞏固以往所學的知識,讓學生總結遇到不同情況應該運用什么算法,自己一共掌握了哪些算法。例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先分組讓學生說出已經掌握的運算方法,如帶符號搬家法(加法結合律或乘法交換律等)、借來還去法、拆分法等,詳細梳理學過的加減乘除相關的運算方法,通過分組比賽,學生會積極地回顧以往知識,對自己掌握不到位的知識通過他人的發言而補充學習。
對小學生而言,在做題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很常見的現象,而如何幫助學生總結和理解,降低學生二次錯誤是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積累錯題的好習慣,例如制作一個錯題本,將自己的錯題記錄上去,定期對錯題進行再次分析和運算,同時教師還要及時觀察學生的錯題本,研究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解決,了解學生對錯題的掌握情況,掃除學生的學習漏洞,培養學生“算用結合”的能力。
如,在學習“十以內的加減法”時,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十以內的加減計算,并口算,再讓學生進行連加連減和混合計算,再利用十以內的加減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師教授完后,讓學生拿出錯題本,把做錯的題目重新計算,再給學生出一些日常生活用到的類似題型,讓學生思考運算,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實現算用結合。
“算用結合”使學生全面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掌握數學知識的因果,感知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將數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