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江蘇連云港市贛榆實驗小學)
在班級文化建設上,特別需要發掘、發展、發揚一種屬于自己班級的核心文化,而屬于班級自己個性化的標識,就是班級文化的集中展現和表達。
每一年新生開學季,都要第一時間和家長接觸——互留電話;一系列的進群、修改名片;各類資料下發、采集。最短的時間內認識班上的孩子——安排座位;一系列的花名冊制定;一系列的常規要求實施……班主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耳聽六路眼觀八方。最隆重的班級大事莫過于認識“自我”——我的班名。如陽光般沐浴大地,如陽光般溫暖晨曦,如陽光般芬芳四溢,如陽光般走遍每個需要的地方,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從那天起,有個叫“一米陽光”的班級快樂地行走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從那天起,孩子們之間逐漸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愿景:做一米陽光,為自己、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為啥是“小事”?因為孩子們能從點滴小事做起就是最了不起的大事。
“我愛我班,我愛我家”是我們的班風。我們以“誰能比我還要棒?”評比活動為抓手,每兩周一次,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評比,分別評選出“禮儀之星”“整潔之星”“清靜之星”各一名,把習慣培養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班級文化服務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們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彬彬有禮、人走物齊、輕聲慢步”“我能為班級這樣做——”的班級精神塑造在養成教育中深入,逐漸勾畫“一米陽光”獨特的班級精神文化。
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講的話發生共鳴,你自身就需要與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
在中年級段,孩子們有了自己特有的競爭能力。就可以嘗試著從經典理念中汲取養分,引領自行組合,分成若干小隊來參加各項有益的活動,通過良性競爭讓孩子們得到鍛煉,在班級中孕育團結合作的風氣,不僅拉近教師與孩子、家長與孩子心的距離,而且能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使班級煥發勃勃生機。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社會參與能力和責任擔當,提升公民素質,我們努力創建班級特色——紅領巾志愿者活動。初步構建“競選上崗,月度輪換”的操作模式。以為小組單位成立四個戰隊,學期初競爭力所能及的崗位,由隊長負責每個星期五的總結反饋,隊員互相監督、合作,每月推薦出優秀志愿者參加班級評比。勝利的小隊,贏得集體家訪機會(去老師家做客)一次或集體影院看電影一次。
秉持“享受教育的幸福,追求教育的卓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理念,以“幸福”為積淀,用文化提高班級自治管理能力,將創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每周一活動,促進親子和諧關系的完善,讓每位家長都能夠近距離感受孩子的成長。
“20 件事”活動的開展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記得每一屆最初參加的都是清一色的媽媽,有的甚至父母雙方一個都不來,說是太忙,更有甚者說,老師吃飽了沒事干就瞎折騰,搞好學習才是正事。可是,我們發現參加活動的父母漸漸地多起來,男士們多起來,最壯觀的要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齊上陣,歡聲笑語不斷。孩子們留下了與同學合作、與老師交流、與家長同行的一張張照片、一段段視頻、一點點感悟,一次次成長。孩子的參與、體驗、感受生活的美好如陽光般芬芳四溢。家長的理解、支持、參與評價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為班級精神的匯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班主任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要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于教育文化發揮作用的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氛圍,為學生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創造條件,同時,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著眼于讓班級每個成員獲得最大可能的積極發展,建設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體系。
步入高年級段,孩子們的視野早已不在同輩文化范圍內,他們渴望走出校門,渴望被認可;他們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身邊的“優秀紅領巾志愿者”“最佳值日班干”“尚德小明星”等。于是,在高年級段時孩子們自發組合,走進“誰是最可愛的人”——“尋訪身邊好人,向好人學習,做好人”的行列,開展“感謝你與我同行”畢業季系列活動,將班級文化建設深度分成若干小點,增強擴散,讓愛的陽光努力撒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