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偉
最近我到一些學校參觀,常在校園宣傳欄里看到校長給學生作時事報告的照片。校長給學生做報告本是分內事,但在應試傾向較為明顯的社會大氛圍下,校長親自為學生作時事報告顯得與眾不同,值得深入思考。
我當校長時經常提醒教師,如果只關注自己的學科教學,很難成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甚至難成為一名稱職的教師。稱職的教師要跳出學科看學科,這樣才有可能成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同樣,合格的校長不能只囿于學??磳W校、囿于教育看教育,因為學校是特定生態下的學校,教育則是特定生態下的教育,而且是為未來社會服務的教育、為人的美好生活奠基的教育。稱職的校長要站在特定的社會生態下看學校、看教育,否則不可能將學校辦好。
都說校長要努力成為教育家,或者朝著教育家的方向努力。那么,如何才能成為教育家?有教育專家指出,哲學家不讀教育學,不影響其成為杰出的哲學家;經濟學家不研究教育學,并不影響其成為杰出的經濟學家;但作為教育家,如果不研究哲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腦神經科學等,永遠不可能成為杰出的教育家。我以為,此言極是,我們要跳出學校看學校,跳出教育看教育,因為“學校在窗外”。
學者黃武雄在《學校在窗外》一書中說:“未受教育的人,雖然對周邊的生活有深刻的體驗,但他的經驗世界狹小,沒有太多機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拿來與別人在不同時空下的經驗相互印證,因而看待事情只陷入自己的特殊經驗。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的經驗拿來不斷與他人的經驗相互印證,視野才能開闊,判斷才能周延,思路才會清晰,人的內在世界才能充分發展。”作為學校的主要管理者,如果只囿于學校管學校,囿于教育看教育,勢必“陷入自己的特殊經驗”而制約學校的發展,更不可能引領學校師生“把自己的經驗拿來不斷與他人的經驗相互印證”,那又怎么可能站在民族振興,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大趨勢中提升個體習得與創新的能力,為民族、國家走在國際前列貢獻力量呢?
正因為今天的校長事務繁雜,各種要求與壓力與日俱增,因此更需要意識到“學校在窗外”,有意識地將學校與周邊環境、國家變革、全球趨勢結合起來,努力提升自己全面觀察、全方位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不斷提醒自己不僅僅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學校管理者與領導者。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影響學校的師生員工,乃至學校的辦學定位、運作模式、辦學績效。只有校長眼界寬廣了,才可能在正視國家變革、全球趨勢與區域環境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教育形勢,正確理解教育價值,積極探尋教育教學規律,科學把握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方針政策,領會“新高考”“新課程”“新課標”的精神實質,在具體的學校管理中全面落實《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的“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之要求。校長也要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影響學校的師生員工,讓他們從自己身上感受到教育魅力,這樣學校才有可能堅定目標,奮勇前行。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本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培養人的事業。因此,學校教育唯有推開那一扇扇關閉的窗,讓師生看到外面真實而紛繁的世界,讓窗外新鮮的空氣流進來,將個體經驗與真實世界緊密聯系起來,才有可能達成教育目標,實現教育價值。一位具有專業能力的校長,需要有管理能力,還要具備對“窗外事”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一言以蔽之,校長的眼界關乎學校辦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