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健 (江蘇啟東市第一中學)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指導思想。唯物史觀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貫徹唯物史觀?需要教師客觀地對待歷史,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生產力是推進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生產力促進和影響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從歷史唯物主義來看,經濟基礎決定社會政治制度,也影響社會意識形態的形成。社會政治、法律、意識形態等內容,同樣,也會促進或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也就是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回溯中國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牛耕,促進了生產力的提升,私田大量出現;而井田制的瓦解,公田轉為私田,封建地主與農民最終取代奴隸主與奴隸。商鞅變法廢除分封制、井田制,將法律作為封建社會的基礎,秦統一后,確立了封建社會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并從土地私有、君主專制、思想、文化統一中促進了封建國家的建立。
在看到歷史事實時,無論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還是歷史人物,都要遵循辯證思想,認識到事物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對于推動歷史進步的,應給予肯定;反之,要給予批判。社會存在,就是生活的現實條件,包括人的社會關系等。社會意識是各類意識形態的具體形式,包括政治、法律、藝術、宗教等。運用唯物史觀來關注社會存在,就是要我們能夠深刻地理解社會,培養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唐朝“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變”,這些歷史事件的發生,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與之對應的唐代有“賦出天下,江南居什九”,宋代有“蘇湖熟,天下足”等諺語。可見,因戰爭而促進南方經濟的振興,與之關聯的中國文化中心,也隨之由北向南轉移。如宋明理學等啟蒙思想,最早繁盛于南方。隨后,鴉片戰爭對中國東南沿海的影響,使得西方文明得以在南方快速發展,近代工業、思想、政治運動,也由南方逐漸向北方延伸,與中國古代經濟、思想文化向南傳播形成對照。由此,對于歷史中的問題,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兩者之間又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以發展的眼光來理解歷史,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機械地照搬唯物史觀教條。面對歷史中的杰出人物,秦皇漢武、華盛頓、拿破侖等,這些歷史人物,無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在審視他們的功績與社會變革的關系時,我們要肯定其積極作用,也要正確認識其不足。事實上,不同時代下的歷史人物有其個性,但時代并非單純的歷史時間概念,更是融合歷史時間、空間的整體。我們看近代歷史中康有為、孫中山,他們的生活空間多為南方地區,與南方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有直接關系。他們在洞察時代的進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引領社會的發展。同樣,唯物史觀作為學生學習歷史,客觀、辯證認知歷史事件的重要標準,也要深刻認識到自己與社會的關系。
唯物史觀是學習歷史的指導思想,也是認識歷史、解讀歷史的重要綱領。如從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階級斗爭并非是歷史發展的唯一動力,但階級斗爭卻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在審視歷史問題時,對于階級斗爭要全面理解,要給予客觀的評價。如19世紀的歐洲工人運動,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的地主與農民階級的斗爭等,都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同樣,解讀歷史,要運用唯物史觀,豐富學生的歷史觀。鴉片戰爭如何看待?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的出現,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關;洋務運動,表面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帶來影響;西方的新思想傳播,反映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認識文景之治時,要聯系漢初經濟凋敝的事實,為了實現“大一統”,統治者采用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當經濟恢復后,又強化對國內的統治。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如對于工業革命的理解,要肯定工業革命帶來生產力的發展,但也要看到工業革命對人類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