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璇 (江蘇海門市育才小學)
小學數學教學中長期存在一個基本的模式,即作業→批改→講評→作業。在這個模式里,學生沒有參與錯題的分析,教師是一言堂式的糾錯。同樣,學生沒能體驗錯誤的原因,也沒能感知避免錯誤的方式。因此曬錯→議錯→化錯的教學模式會成為適切的作業講評教育。
既然是作業講評,就必須面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各種錯誤。教師可以在講評之前曬錯,以引起學生“療救”。曬錯,從字面上講就是公布學生的錯誤,再做進一步的分析,避免學生重蹈覆轍。
曬錯就是讓學生開啟多元思考的過程,他們會在心里想這題跟自己的做法是不是一樣;自己的做法是不是錯的;這題有多人是錯,自己處在什么位置。小學生擁有好奇心,他們會對錯誤開啟自己的思維方式。以下題為例:500÷25×4=500÷(25×4)=500÷100=5,當教師把題目展示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題的結果,他們在想自己的答案是不是跟這個一樣,然后再去想別人錯在哪兒。這是拿別人的錯誤警醒自己,讓自己的思維動起來。做對的學生滿滿的自豪;做錯的學生也知道教師在關注他,在促進他成長。當然曬錯的時候不要將學生的名字點出來。曬錯的方式多種多樣,應盡量地吸引學生的注意。教師可將錯題投影在屏幕上,可將多題一起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看看哪一題是錯的;教師還可以將錯誤的地方畫出來,以讓干擾因素減少,進而學困生也能一目了然;教師還可以將錯題做成課件,在錯題的旁邊說一句鼓勵的話。總之曬錯,要讓學生以寬松的心情投入學習中。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有其自身優勢,教師要將這些優勢運用到“曬錯化錯”的環節中,讓他們的思維進一步迸發。小學生喜歡表達,他們喜歡將事與理表達給身邊的人,教師在曬錯后可讓他們“述錯”,還原當時的想法,在充分暴露他們思維方式后,再去有的放矢地修正思維的漏洞。述錯先要講出這道題考查目的是什么;學生當時用到的知識點是什么。每一步的依據是什么。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即使空著沒做的學困生,也要說出看到題目時的感受。
以此為例,兩個正方體的棱長比是1:3,這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比是多少。班級有近一半的學生寫的是1:3。教師先問學生用了哪些知識點,學生回答用的是有關表面積及比的應用的相關知識。學生接著說因為棱長比是1:3,所以表面積應該不變。教師問如果棱長分別是1米和3米,表面積是多少,比又是多少。在述錯中,教師發現學生平常做題時跳了步驟。因此述錯,可以讓學生在表達的同時培養嚴謹的思維。
教師要把學生的錯誤當成一種寶貴的資源,去生成更多的能力。生成的最好方式就是化錯。化錯,顧名思義就是化解當前學生作業上出現的錯誤。深層次就是化解學生心中的錯誤,進而化解他們再今后的作業中可能會發生的錯誤。化解的過程就是學生實現自我反省的過程,進一步催生他們綜合能力、運用能力、想象能力等思維能力。化錯時,學生要先對錯誤的實例進行分析,一方面需要通過觀察與思考,另一方面需要對過去的錯誤進行回憶。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學生既能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又能對錯誤進行新的解讀。
仍以此題為例,500÷25×4=500÷(25×4)=500÷100=5,這道題學生錯誤的原因在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盲目套用定律。學生做錯后,教師問學生有怎樣的反思。他們認為觀察題目要細心,同時覺得能使用簡便運算的就使用,不能簡便的要按正確的計算順序。同時化錯是一個過程需要學生不斷練習。
作業是深化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展示學生運用數學能力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一步步將認知轉化素養的過程。學生由于在心理上、方法上、能力等方面還有欠缺的地方,在作業上出現差錯在所難免。因此教師要正確對待和利用錯誤,在曬錯化錯中讓學生的智能充分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