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娟 (江蘇溧陽中學)
所謂“綜合思維”指的是人們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事物和現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而對于高中生而言,其是學生分析、理解地理過程與規律及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重要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環境要素,還研究地理環境這個整體中的各個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對其影響、聯系及滲透加以綜合分析。所以說,綜合思維作為高中地理學科的一大主導性思維方式,合理運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助于高中學生從整體性的角度去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綜合思維時,教師要抓住關鍵問題,巧妙設計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清晰的教學目標作為地理課堂教學和學習的重要依據,教師一定要結合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關鍵問題,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對其加以綜合分析,從而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眾所周知,地理綜合思維包含三個維度,分別是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及尺度綜合,教師在教學目標和關鍵問題確定時,要從多尺度、跨時空及多要素這幾方面入手,使地理的各個部分聯結成整體。
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因素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作用,進而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教師在教學時,緊抓地理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將綜合思維意識灌輸給學生。首先,教師以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作為平臺,氣、水、巖石、生物等地理要素之間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及巖石循環等過程進行能量和物質遷移的交換,從而形成了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整體。教師講授各地區自然環境時,先讓學生列舉該地區各要素的特征,再分析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對各要素特征加以綜合分析,進一步發現各要素特征所體現的整體特點,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意識。其次,注重空間認知和區域綜合,提升學生區域綜合思維,由于人文要素特點和不同區域存在不一樣的表現,彼此之間的組合和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從區域綜合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對人地關系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把握地理教學內容的整體性,有效喚醒學生的綜合思維意識,從而利于地理的整體教學。
地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且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其系統化的理論知識可對生活和生產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聯系生活實際,融入鄉土地理,積極引導學生探索并研究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地理知識,能夠對相關的現象加以自主思考,總結出事物發展的規律,這樣可有效鍛煉并拓展高中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站在時空角度,對各種地理現象和事物更加全面、正確地看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地理知識點,進一步推動綜合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教師運用綜合思維,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根據不同的知識梳理路線展開相關操作,地理知識網絡梳理時,可選擇以章節為主線進行梳理,也可以以地理知識點包含關系加以梳理,知識網絡的梳理,可使學生的學習思路變得清晰,也將零散的地理知識點進行歸納,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識體系。經過教師的定期引導,逐漸使學生養成自覺性的知識梳理習慣,一定程度上有效鞏固了地理學習的綜合思維。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建立有形認知,從而使學生對地理的基本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綜合認識,以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學品質。
總而言之,綜合思維運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不僅可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應對地理學科復雜的實際情況的能力,有效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應結合地理學科的地域性、綜合性特點,對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進行全面系統分析,引領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角度更加全面性、系統性,進一步挖掘學生在地理學習上的思維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