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芬花 (甘肅民勤縣蘇武鎮新河完全小學)
書畫創作中的“留白”藝術,看似不圓不滿,實卻增添了書畫藝術的深邃意境。同樣,“留白”作為一種智慧,也可以應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數學課堂的導入設計,強調有新意、有趣味,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新課伊始,導入時應用“留白”,就是在問題提出時留下思維的懸念,增強學生內心“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期盼感。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利用“留白”手法,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將知、情、意進行課堂融合。如某教師在“角的測量”課堂導入時,設置了一幅風箏大賽的圖片。然后,問學生是否喜歡放風箏?放沒放過風箏?對世界各地的放風箏比賽了解嗎?如何判斷風箏賽中的輸贏?你認為圖中的哪個風箏將獲勝?顯然,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各抒己見。借此機會,我們導入了新課。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接下來對量角器的導入,如何使用量角器進行角的測量,這些任務便很快引發了學生的興趣。當學生掌握嫻熟的測量技法后,再次引入所設置的放風箏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放風箏畫面中風箏線與水平地面的夾角,來探究哪個風箏會贏。如此一來,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習的角的測量方法應用到風箏情境中,增強了對量角器、生活中的角的度量體驗。
法國作家梅里美提出:“在作詩時,說到七分就可以了,剩余的三分由讀者去補充,從而體會到分享創作的樂趣。”由此,我們在數學課堂上,也要如作詩一般,也需要講到“七分”,留下“三分”讓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創造。于永正提出:“語文課不要講得過透,應該有一堵墻,否則就什么都沒有了。”正因為如此,于老師的語文課堂才會情趣盎然。數學課堂同樣如此。一些教師常常將課堂知識塞得過滿、過實,沒有給學生預留更多的思維空間,這樣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力。事實上,在數學課上,教師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要在課堂上設置彈性空間,為學生營造認知沖突,引入趣味爭辯。這樣一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師適度地放手課堂,給予學生靜思默想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能夠自己去琢磨,去體會數學知識的深刻內涵。也就是說,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不一定要講授得多么透徹,而是要關注學生的生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教師的點撥與引領,要貼著學生的思維而推進,在課堂講授時,“等一等”學生,讓學生去觀察、表現、思維、探索、創造,激發數學學習潛能。
當學生遇到思維困惑時,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點撥,而課堂點撥,不是隨意的,需要教師掌握點撥的藝術,不能一步到位,否則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學習數學,需要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而思維的拓展,就需要給予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一語道破天機”這種點撥方式,實則剝奪了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機會。因此,在點撥學生時,就要像“爬坡”一樣,由最初的困惑感,通過點撥逐漸走向頓悟感,最后品味到成就感。如在學習“分數”概念時,有教師設置情境,熊大、熊二與森林的朋友在一起玩。買了三張餅,猴子有3 只,地鼠有四只,熊大和熊二合吃了一張,3 只猴子合吃一張,四只地鼠合吃一張。問對同一張餅有三種不同的分法,得出“平均數”。通過分析,熊大熊二兩只熊吃了一張餅,如果按照平均分的話,每只熊吃了餅的一半,即“1/2”;三只猴子吃了一張餅,每只猴子平均吃了“1/3”,也就是說將餅平均分成三份,各吃了其中一份;四只地鼠吃了一張餅,將餅平分成四份,各吃了一份,即“1/4”。這里,如果我們不采用“分數”的方式來表示的話,用以前所學的“1、2、3、4”等這些數字能表示各自吃了多少嗎?顯然,這一巧妙的認知沖突讓學生認識到“分數”的重要性,也便于學生從整個數學問題中,將所學知識與即將學習的知識進行整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總之,在數學學習中,巧妙的質疑,恰當的點撥,給學生預留思維的“空當”,讓學生通過對數學問題的觀察、分析、思考、探究,去發現數學的真諦,去感知數學的魅力,“留白”的應用,也是數學課堂的教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