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威 (哈爾濱師范大學)
高等院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高水平人才培養的搖籃,同時也是孕育創新思想的基地。但近年來,受社會快速發展和西方文化入侵的影響,原本并非主流文化的高校亞文化逐漸擴大對學生的影響邊界,不僅有力地與現實大學生群體進行了多元化的互動,并對大學生個體現實行為產生了明顯而重要的影響。從影響的過程來看,雖然這些影響有著積極的一面,能促進大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知、拓展了學生的知識;但也有著不利的一面,西方社會一些不良的小眾文化思潮對我國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高校亞文化對我國大學生所產生的不良影響,不僅制約了我國高等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和諧發展。這使得在當代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下,高校亞文化如何有效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消除高校亞文化的不良影響,就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研究對高校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動向的影響展開研究,為更好地優化高校亞文化、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參考。
亞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1886年,雖然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于亞文化一詞的概念界定都較為模糊,解釋的意義也不相同,但是研究學者一般都是將亞文化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論。學生進入大學后,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較中學時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相對較為寬松自由的環境,對他們的思想產生了新的影響,而這一階段是大學生思想發展成熟的重要時期,因此在不受約束和開放的生活環境中,很容易造成大學生思想產生扭曲,形成各種區別于高校主流文化的高校亞文化。因此,本文將高校亞文化界定位為,學生在長期的高校生活中形成與學習無關的一切活動的文化,主要包括消費文化、網絡文化、手機文化、宿舍文化、語言文化等。這些文化雖然在高校的文化體系中不具有主流的地位,但卻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著影響。因此,在高校文化體系的建設中、學生思想意識的發展與建設中也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任其發展不僅會對學校的主流文化產生影響,同時也將對學生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
高校亞文化作為一種非主流文化觀念和文化表現形式的集合體,具有多樣性,無組織性、真實性和永恒性的特點。雖然這種文化并非校園文化中的主流,但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他們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動態。如,以NBA為特點的籃球運動兄弟文化、以說唱音樂為特點的嘻哈文化、以數字化為特點現代科技文化等。而且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高校亞文化不再作為是一種小眾化的思想而存在,更多地體現著一種學生對高校不良行為的批判和對不公平現象的批判。這種批判性的文化隨著高校亞文化的流行和發展,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新的發展前景。因為,批判性文化的發展使得學生們更加注重對社會問題的探討,更加關注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對于豐富學生視野和激發學生創造力提升學生自身素質以及促進學生成長有著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積極作用。同時,高校亞文化的快速發展也對高校主流文化產生了影響,使其在更多融入多種新文化內容的同時,也不斷促使高校主流文化自我提升和完善。因此,雖然高校亞文化在校園文化中還是以小眾性的文化形態出現,但其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卻已經足以和校園主流文化相對抗。
1 拓展學生文化視野
高校亞文化雖然是一種小眾性的校園文化但卻具有明顯的時代特性。因為,高校亞文化本就源自社會,是社會文化融入高校發展的具體體現。這種社會性的高校文化,不僅會隨著高校文化的演進而得到發展,而且也會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得到豐富和拓展。當前,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地深入校園,中西方更多的文化融入了校園之中。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化,與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在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中,不僅改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視野。讓當代的大學生不再禁錮于書本上的知識,更多地從社會化、應用化的角度去思考知識的使用性和社會的需求性。如,物理學專業的學生不再僅限于對電子電路的知識掌握、程序的編輯等,還向房屋智能控制、新型APP 設計等應用擴展;中文專業的學生不僅能從事新聞、文秘等工作,還能從事文藝創作等。因此說,這些多元文化的交融不僅豐富了我國高等學校的高校亞文化,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文化素養,為學生學識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提升學生文化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在高校生活中,大學生他們善于思考,善于動手實踐,他們憧憬自由,喜歡展現自身的個性特點。雖然輕松的大學校園為他們這種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的展現平臺,使得學生可以充分能表達自身的觀點。但受限于高校的發展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局限性,社會中很多創新性的文化和實踐的機會難以有效的融入學校發展之中。這一方面制約了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還難以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而隨著高校亞文化的發展,更多的文化形態、文化形式融入到校園文化體系之中,不僅讓大學生更多地了解了社會的發展需求,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創新思路、培育了實踐能力。如,柔性壓力傳感材料、創新性的營銷方案、動態化的文化表演、矩陣式的無人機演示等。這些新的高校亞文化不僅讓學生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創新特征和創新模式,同時也推動了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如何開展創新活動,并積極將這種創新思維付諸實踐,通過實踐的不斷積累提高自我的創新能力,為畢業后步入社會勝任工作奠定基礎。
3 增強學生社會適應力
在當代社會中良好的社會適應力不僅在于勝任工作的能力,還在于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因為,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能有助于學生步入社會后較快的融入工作群體之中,同時也更有助于在愉快的工作氛圍中完成工作目標。而為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高校中開展了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心理教育或課外活動,但對學生社會適應力培養的成效均與高校亞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引導無法相比。因為,高校亞文化不以學生文化教育作為重點內容,更注重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發展他們的人際交流,為他們進入社會起到銜接的橋梁。高校亞文化可以滿足學生特殊的心理需求,在各類團隊活動中,他們的不斷學習如何解決好處理人際間的矛盾以及團隊協作,這些對于他們步入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生存技能,而只有通過參與和經歷課外文化活動,才可以不斷提升這些能力。這是課堂教育和家庭教育所欠缺的,高校亞文化很好地彌補了這部分缺陷。因此說,高校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增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力。
1 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大學生活是學生思想和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扭曲,并導致其行為方式出現異常。在高校亞文化中雖然包含著創新、積極的文化要素,但也存在著一些諸如攀比消費、不正確的戀愛觀、沉迷電子手游、網絡賭博等一些不良的文化。這些不良的文化內容會使大學生逐漸喪失對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認知造成他們三觀發生扭曲,并極易陷入網絡貸款、傳銷等非法活動之中。在這樣頹廢的氛圍中,部分大學生每天不思進取,整日不是在打游戲、就是在宿舍睡覺或者外出高消費,在學校花著父母掙的錢卻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對未來沒有規劃。由此,不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被低俗頹廢的高校亞文化所吞噬,也使得高校大學生沉迷游戲、無心學業、精神頹廢的現象時有發生。這說明,消極頹廢的高校亞文化,不僅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也對學生的行為方式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如何有效抵御不良的高校亞文化,就成為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良性建設,保持大學生文化的健康性和正確性的重要問題。
2 導致學生道德價值迷失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雖然學生們已經步入青年階段,但學生的思想和道德價值判斷尚不成熟和穩定。這種不成熟和穩定性的缺乏,使得較少社會的大學生對社會復雜性認知不足,由此造成很容易在諸多事情的道德價值判斷上出現偏差和失誤。而高校亞文化中很多事件在道德價值判斷的不確定性,不僅使大學生作為道德行為的主體,經常面臨道德選擇的兩難境地,而且也時刻影響的大學生的行為活動,使得大學生非常容易產生錯誤的道德價值判斷,迷失自我。如,因幫助同學而導致的陷入網絡貸款的危機之中,因此使他們陷入嚴重的負債危機和信譽危機;不正確的戀愛觀,不僅對很多女大學生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這些種種的案例表明,很多大學生還不具備正確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不能清楚地認識到高校亞文化中存在的陷阱與危機。這就要求我們,要科學的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高校亞文化中存在的陷阱,一方面減小對自我的傷害,另一方面積極以正確的方式幫助同學走出陷阱、建立正確的戀愛觀等,抵御不良文化所帶來的危害。
3 導致學生專業學習成績下降
學生讀大學的首要任務是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掌握自身的專業知識,大學作為精英人才培養地,雖然在學分制度上將專業課教育擺在首位,但由于這個時期學生的思想非常不穩定,因此很容易受不良高校亞文化的誘惑,而荒廢學業。因為高校亞文化已經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高校亞文化不以學生專業學習為重點,因此本身不利于學生專業學習的提高。同時,當前的高校亞文化除去校園文化活動只占其一小部分,并非校園文化的主流也就沒有被人么所重視。這使得,大學生在參與校園亞文化活動中存在著,玩一會電子游戲沒什么、多消費一些也合情合理、多談談戀愛很正常等麻痹思想逐漸占據上風。這些不良的思想導致了學生一點點的逐漸沉迷與不良行為中。而這些不良的活動導致學生們荒廢學業,不考慮自己的前途,逃避現實社會的殘酷。以至于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不僅沒有掌握專業知識,而且還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在脫節社會發展的同時也逐漸被社會所拋棄。
黨的十八大以來,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直是我國主要的戰略任務。大學生作為當代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和人才培養基地,更應將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首位。因此,要提升大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念,就必須定期開展各種主題的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實踐活動,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三觀。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強國,讓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這既是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要求。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實踐,就是通過不同形式的實踐化的思想教育,讓大學生們不忘初心、不忘使命、勇于承擔社會賦予的責任,認真學習、刻苦鉆研,深切感受中國的日益強大、中華民族的不斷崛起,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管的精神實質和內涵。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代中國的文化精神、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等,幫助他們樹立恒卻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此,一方面幫助他們在混亂的高校亞文化中建立正確的文化信念,另一方面促使其更加堅定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發的社會責任。
互聯網的發展,創新了學生學習的方式。當前各個高校的團組織活動教育就是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定期開展思想工作教育。相比較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學生更愿意通過網絡平臺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來學習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要充分抓住學生的心理,利用互聯網教育平臺在教育方式多樣、信息傳輸快捷、信息擴展大的特點,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如,建設大學生專門的思想道德網絡課程,讓大學生隨時可以通過手機觀看,以此系統的了解思想道德的課程內容與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客觀的思想道德意識;還可以通過手機APP 等軟件,讓學生實時的了解最新的道德評判尺度和標準,并通過與教師的及時溝通,指引其如何正確地應對不良的文化和行為。此外,學校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及時地了解高校亞文化的發展動態和趨勢,明確高校中亞文化的流行特點和趨勢,并以此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教育,及時糾正學生因不良的高校亞文化所形成的錯誤思想和行為方式,讓大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下刻苦學習、健康發展。
就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育的目標來講,不論時代怎么發展、社會如何變化,高園主流文化都應屬于高校文化的主導文化形態,都是為培養高水平的人才而服務的。因此,校園的主流文化就是以提升大學生的專業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為核心目標,以發展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導向,培養出社會主義所需的合格建設者。高校主流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僅有利于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更有與充實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設中,應著重突出專業知識的學習,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社交媒體,大力宣傳高校主流文化,不斷擴大其影響力,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高校主流文化深入學生的內心。這就要求高校的各個主管部門通力協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活動。如,校園創新大賽、校園體育節、校園文化節、大學生教學能力評比、科技節等。一方面,通過這些活動將學生的關注點和活動點引入到健康的、具備正能量的文化發展氛圍之中,既拓展了大學生的知識眼界、強化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增強了動手能力、參與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為適應社會的工作需求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認知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感悟中國發展的曲折道路,明晰當前中國存在的不足之處,明確所擔負的中華崛起之重任,引導其更好地建設中國、弘揚中華精神,實現心中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