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萍荷(江蘇啟東市教師發展中心)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習中,教師要采用適合學生的情境教學法,突破古詩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漫游古詩世界,領略古詩的精妙,積累知識,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加強思考,豐富學習。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聯想活動,將古詩轉化為生動的畫面,使學生在發展詩歌聯想的過程中受到充分的感染和啟發。
例如,賀知章的《詠柳》,詩人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來表現春天柳樹的可愛,詩中將柳樹比作優美之樹,生動地描繪了柳樹在春風中搖曳的迷人風姿;再如孟浩然的《春曉》,詩的基調交替、質樸、零散,給讀者帶來了愉快的閱讀體驗,詩人對春天的愛和憐憫在詩中生動地表現出來,使讀者陶醉。
為了達到好的課堂效果,教師首先要充分把握古詩詞的意境,包括作者的背景、人生觀、詩歌創作的狀況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同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狀況,通過圖像、文字、聲像等形式,充分展示古代詩歌的內容,使學生能更生動地感受詩人的詩意。
例如,在講授杜牧的《山行》時,教師可以建立與詩中的場景相似的環境。首先,教師應在上課前利用教學資源或網絡資源收集秋季相關的音頻文件,如風吹過樹林的聲音、古詩朗誦的聲音等。其次,在情境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風吹樹林的聲音,零散的鐘聲和馬車前行聲,同時,播放在古箏下古詩朗誦的聲音,引導學生進入類似的意境,讓學生能感受到遠處的寒山和巖石,白云生處的人家。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分享自己的經驗,從古詩的背景、意義和表達中逐一進行交流,用詩歌的情境教學法幫助學生從模擬的場景中提取作者的創作靈感,從而對古詩深化理解。
每首詩都有自己的寫作背景,因此在設置情境時,教師需要對詩歌進行分類。不同的詩歌運用不同的創作方法,如學習邊塞詩、離別詩等。對詩歌創作背景進行適當介紹,使學生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這種情境創造更有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例如,杜甫詩歌《絕句》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介紹詩的創作背景以及詩人的其他詩歌。經過對安史叛亂的平定,杜甫在朋友們的幫助下,住在成都一個安靜的草堂里,面對著美麗的自然風光,詩人心中充滿著喜悅,情不自禁地寫了這首詩。因為沒有主題,所以當這首詩寫完后沒有題目,就叫四行詩。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有什么感覺,你又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學習這首詩的基礎上,學生也可以根據周圍的風景或故事自己作詩,或是閱讀后寫詩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的升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的本義,理解詩中作者的感受。
小學語文中有許多關于山水的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詩中隱含的情感用文學語言描述出來,使學生在頭腦中還原詩人描摹的美麗畫面。在有條件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獲得更加真切的體驗,深化情境的創設。
例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中描寫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可以采用現代技術的教學手段,配置音樂,展示出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與藍天相連接,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艷嬌紅的畫面,使學生的情感很快和詩中描寫的畫面融為一體。通過多媒體畫面的顯示,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詩中所表現的情境,也對詩中所描摹的景象充滿向往和憧憬。
綜上所述,情景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其相對于傳統語文詩歌教學的優勢。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并對每一種情境進行驅動,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