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娟(江蘇啟東市長江小學)
教育部編制的語文新教材于2017年9月新學期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其中的插圖就正式成為語文教材的第二語言。教材中繪畫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內容也逐漸豐富,通過與插圖的對話,可以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文本插圖的設計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的,它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小學生而言,課文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和景色描寫還很難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長此以往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無法激起學習的興致。同時,學生的形象思維很發達,通過觀看插圖能夠展開充分的想象。教師講授文本需要和插圖結合起來,由文本中的插圖引領學生邁入文本。
如在學習部編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司馬光》這篇文章時,學生僅僅是看課文感受不到水缸的深度,也難以想象當時情況的危險。但是,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觀看文本中的插圖,就會感受到院子中水缸之大,和水漫小朋友頭頂的危急場面,這樣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致就被激發出來了。
教科書插圖呈現的是一幅靜態的圖畫,或一個片段、一瞬間,而不是全景。若是僅通過插圖來認識文本,則或許是局部的。所以,特定教學中的教師,必需運用圖文相比法來佐理學生領略從靜態到動態的插圖。學生不單可以領略文本的言語,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如《樹之歌》是部編版二年級上的課文,文中對8種樹木進行了介紹。人們普遍認為教科書的插圖應該對應兒歌中順序,但實際情況不盡然。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教科書進行研讀,研讀之中需要與其對話,方能準確地把握教材編者選編這一課文的理由。教師可以通過擴展來對學生的認知予以豐富。首先,導引學生閱讀兒歌并對其內容進行了解,其次,要求學生采用多種方法找到對應插圖和文字的樹木,以便初步測試學生對兒歌的領會程度。不少學生對木棉和楓樹、肉桂和柏樹的區別在哪里不清楚,此刻,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對插圖和文字進行擴展,以使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所學文本的圖片和文本之間的內在關系入手,讓學生仔細閱讀和思考,并將上下文有機地聯系起來。將學習內容融為一體,從而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如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主要通過雷鋒在“泥濘”中,在“蒙蒙細雨”中,抱著迷路的孩子回家,背著年邁的大娘等事情的描寫,譜寫了一曲奉獻愛心,樂于助人的贊歌。仔細挖掘文本中的圖畫,就會發現文本的內容和圖畫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是雷鋒叔叔在做好事時“哪里需要獻出愛心,哪里需要幫助,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里”這一主旨思想。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與繪畫的內在聯系入手,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教材中的這些插圖在內容、風格、色彩和布局上和原先的教材如蘇教版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融入了更多的中國傳統元素,提高了插圖與文本內容的一致性,反映了兒童對插圖的興趣,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感知和想象課文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
如部編版三年級上第12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通過一座即將倒塌的老屋,幾個微不足道的動物,它們之間會發生的故事,讓學生想象老屋“倒不了”的原因,體會老屋樂于奉獻的美好品質。因為文中的插圖可以有效地彌補課文在童話表達上的缺憾。教師讓學生結合插圖想象一下老屋慈祥的面容,就暗含了老屋幫助別人的品質。教師借助插圖,使學生在腦海里自然預測,預測可能會準確,可能不準確。當然還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自身的知識積累預測故事下一個情節的內容,使他們的思維走向深刻。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老房子的有益特性,教師通過文本插圖和文本內容的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而且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文章的細節。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合理想象,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