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玲 江蘇省南京市小天鵝幼兒園
家園共育是指幼兒園與家長一起完成對幼兒的教育工作,在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不僅僅是幼兒園或家庭單方面的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園共育對幼兒園教育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日益突出。我國的相關政策法規也在大力提倡開展家園合作。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家園共育都被教師列入教育計劃當中。幼教工作者已經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并且也嘗試了一些具體的做法。但是,大多數幼兒園的家長工作存在著走過場、實效性差等問題,出現了“教師指揮多,家長參與少;教師說得多,實際做得少;單向灌輸多,雙方互動少”等問題。目前,幼兒園的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點。
1.重視程度不高。
家庭及幼兒園對家園共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是家園共育的普遍現狀?,F階段,學前教育的發展還不夠完善,且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差異較大,具有特有的自身性質,導致雖然目前學前教育廣泛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重視,但家園共育受到的重視程度仍不高。很多家長認為3歲的幼兒入園,只要吃飽了、穿暖了、情緒愉悅了就行了,并不需要開展什么學習活動,幼兒園就是帶幼兒玩玩,所以對幼兒園老師交代的一些任務不是特別的重視,配合也不是很積極。
2.家長與教師存在分歧。
一些幼兒園教師認為自己是正規學院出身,學過心理學、教育學,具備專業的知識,是教育方面的權威,因此只會要求家長配合,極少聽取家長的意見,導致在家園共育工作中家長處在被動地位,只是被動接受任務、接受命令。但其實很多家長的學歷都比較高,且平時也會注重閱讀一些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具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模式,因此在家園共育中很可能與教師存在觀念上的分歧,若雙方不及時地交流、溝通,就會對家園共育的結果產生嚴重影響。一些家長學歷較低,缺乏系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教師什么都是對的,把幼兒送到幼兒園,就是交給老師,很可能會全盤接受幼兒園的教育觀念,而自身錯誤的教育方法也不能得到及時的反思和糾正,沒有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3. 教育活動缺乏新意。
很多幼兒園開展的家園共育活動還是比較老套的,如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家長只是來到幼兒園,在老師的安排下觀摩一些活動,并沒有深入地了解幼兒園以及幼兒園需要家長配合的事項,久而久之,家長就會對幼兒園的活動失去興趣,幼兒園再舉行類似的活動,也不能吸引家長積極地參與進來。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讓家長真正發自內心地愿意走進幼兒園,讓家園共育變得更有成效?我們認為可以有以下幾種做法。
1.了解家長需求,變“希望家長做”為“指導家長做”。
家長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這群體當中也有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家長對于幼兒園提出的需求是不相同的:有的家長認為幼兒園和教師具有權威性,能夠指導自己更好地教育孩子;有的家長則認為幼兒園老師就是阿姨、保姆,只是負責照顧好幼兒;有的家長希望教師好好地教育幼兒,糾正幼兒在家里養成的壞習慣,而教育跟自己沒多大關系;還有的家長則希望能時時關注幼兒園,關注幼兒……針對不同的家長,教師要學會做“變色龍”,及時了解家長的需要,他們想知道什么、最關心什么話題,根據家長的需求及時地回應他們,提供給他們所想要了解的信息。關心幼兒是否吃飽穿暖的家長,教師就及時告知他們今天幼兒吃了多少飯;關心幼兒在幼兒園情緒是否愉快的家長,教師就可以用發送活動照片和視頻的形式,讓他們了解幼兒在園的表現;家長想要了解最近活動開展的具體流程和要求的,教師就詳盡地告知他們想了解的一切信息……滿足了家長的需求,讓他們感到滿意,家長便會真心認同教師。在這種狀態下,教師再對家長提出要求,他們接受得也是心服口服。
2.讓環境與家長對話,變“被動了解”為“主動參與”。
家庭是班級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長的參與可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更新教育思想,更好地支持班級工作。幼兒園課程中有一些活動在課堂上難以實現,需要家長利用園外時間帶領幼兒完成,使課程內容不斷走向深入。要讓家長及時了解班級開展的活動,環境是最好的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班級主題環境,讓家長了解最近班級活動的走向。問題墻、幼兒的作品、調查問卷等等,能讓家長隨時關注到班級活動開展的進度,會自覺自愿地配合教師去完成課堂內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和活動。例如班級開展“恐龍”主題活動,教師羅列了幼兒想要探究的問題,設置了問題墻,家長從問題墻就能知道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所在,會主動根據幼兒的興趣搜集資料。教師還根據主題活動開展的需要,對家長發出一封倡議書,讓家長注意搜集與課程有關的圖書、音像資料、圖片、玩具等。因為恐龍是已滅絕的生物,幼兒獲取知識的途徑限于通過圖書或者視頻等影像資料,而缺乏直觀的感受,所以家長在周末時間自發地帶孩子去地質博物館,聽取講解員的介紹,參觀恐龍化石展,讓幼兒與恐龍有近距離的接觸,有更加直觀的了解。整個活動中,家長擔任著幼兒知識的傳授者,家長深刻體會到“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膬群?。幼兒園通過家園合力的多種途徑推動了主題活動的順利開展,使班本課程不斷深化。
再如,美食節活動,邀請有烹飪或烘焙特長的媽媽走進幼兒園,協助老師和幼兒共同制作美味的點心;藝術節活動,邀請有歌唱或舞蹈才能的家長和幼兒共同走上舞臺表演節目;運動會上,家長和幼兒共同完成親子比賽項目;故事分享會上,請家長繪聲繪色地為幼兒講故事,等等。家長的參與,對幼兒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堅持性,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和提升。
3.整合教育資源,由“雙方互動”為“三方互動”。
幼兒園根據幼兒主題探究活動的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向家長宣傳課程理念,重視家長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充分發揮家長的社會優勢,吸引家長參與拓展課程資源,創新課程活動形式,在家長參與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不斷優化課程內容。
家長中不乏各種類型的專業人才,邀請家長帶著自己特有的專業知識走進課堂,帶給幼兒嶄新的、豐富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既彌補了教師在專業領域的不足,又實現了家庭與幼兒園更為平等、更為廣泛的教育互動。例如大班幼兒在進行“橋”主題活動的時候,教師剛好了解到班上有一個幼兒的父親是橋梁專業的工程師,于是邀請這位家長走進幼兒園,以助教的身份走進課堂,為幼兒帶來關于橋梁的生動講解,這位家長還帶來了他的研究生團隊,定期走進幼兒園,指導幼兒進行各種橋的搭建活動,有了這些專業人士的支持,幼兒在完成本班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就會變得更加自信。家長助教也豐富了幼兒園的課程資源。家長通過走進幼兒園,也了解了幼兒園近期開展的活動,對于幼兒需要的支持,也會給予更多的幫助。
教師在幼兒入園初期就可以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幼兒家長的特長,把這些有特長的家長納入幼兒園的信息資源庫,以備需要之時及時提取。同時教師也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及時捕捉有價值的資源信息,比如有種植特長的家長、擅長烘焙的家長等等,在班級開展活動時都可以請他們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在幼兒教育工作中,家園共育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幼兒園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家長,幼兒園需要以平等、合作及尊重為原則,取得家長的支持和主動參與,這樣不僅能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還能提高幼兒探索及學習的積極性,豐富教育活動。此外,家園共育能有效提高學前教育質量,因此不管是家長還是幼兒園,都需要對家園教育引起重視,并促進家長與幼兒園合作開展家園共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