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成 刁小行(溫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在線教學模式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師生兩方面積極性的發揮,有助于提高提高教學實效。要搞好混合式教學,必須了解混合式教學內涵與優勢,同時掌握混合式教學的基本技巧與方法。
對于什么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目前國內外有多種不同定義。綜合目前國內外學界對此定義,一般可將其理解為一種將傳統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它既要組織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又要搭建網上教學平臺,組織線上教學。這一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依托師生共同創設教學環境,整合教學資源,以期達到最優教學效果。
比較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言,混合式教學既包含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要素、手段與特征,又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優勢,滿足學生便捷、優質學習的要求,超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性。其優勢在于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學習機會,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只要能夠連接網絡,學生便可以隨時隨地上網觀看視頻、參與討論、完成作業等學習任務,這使得教學方式更為自由與便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間的相互協作能力等也得到極大提高。同時,混合式教學也使教師從繁重的教學壓力中解脫出來,能夠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教學與科研活動,實現教學與科研的相互促進。
既然混合式教學內在地包含有線下教學與線上學習的要求。因而,如何科學地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合理配置線上與線下的學時、內容、資源就成為混合式教學能否成功的前提條件。
首先,在教學學時分配上,必須意識到,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是互補關系,線上學習不能取代線下教學。我們之所以強調這點,就在于線上教學雖然超越了時空的局限性,但它本身具有的碎片化、零散化特征也可能削弱學生對各課程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掌握,平臺操作的技術性要求也可能弱化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同時,線上教學資源的滯后性特征也常常難以滿足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時效性要求,畢竟線上的教學視頻等資源是事先錄制、提前錄入平臺的,這就更需要教師在線下課堂進行系統與及時的講授,才能保證教師將國家大政方針、黨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等及時傳達給學生,保證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時代發展同步。從學生反饋結果來看,在教學學時的配置上,大多數學生要求線下的課堂教學要在混合式教學中占主體地位,仍應是混合式教學的主要方式,線下教學的主體地位必須得到充分保證。
其次,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線上教學內容與線下教學內容要統籌兼顧。教師在線下的課堂教學中,不必再對課程的每個知識點逐一進行闡釋與講授,課程的基本知識、原理、觀點學生完全可以從線上教學資源中得以接受、掌握。線下課堂教學的重心應當是對課程知識體系的宏觀分析、邏輯結構的系統把握、重點與難點的解釋說明,也就是說,線下的課堂教學,其主要任務應當是知識梳理、答疑解惑,同時把最新的理論知識、社會熱點等傳輸給學生。當然,線下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既可以是傳統的講授,也可以是課堂討論、學習成果展示等等,目的在于讓學生更好更易把握學習內容,實現對課程知識的消化與吸收。
再次,在教學資源的配置上,線上資源與線下資源要具有互補性。就線下課堂教學資源而言,主要包括教材、課件、講稿、大綱等方面的材料,在通常情況下,這些資源多以平面化的方式出呈現。而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必須要將平面化的教學資源轉化為一體多元的網絡平臺資源,同樣的教學內容,要通過教學案例庫、視頻資源庫、文獻資料庫等不同方式呈現給學生,并且搭建好交流互動板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特別是強化并優化生生、師生間的討論功能,讓師生、生生在相互的交流討論中獲得知識、提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的能力。
在混合式教學中,一方面,線上教學便利了師生間的隨時隨地溝通,只要能上平臺,師生間可以進行即時交流學習,但網絡時代知識獲取的便捷性,知識傳播的迅捷性,也有可能弱化以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動搖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受部分線上資源雷同、考核方式單一等影響,也可能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降低。因此,能否充分發揮師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既影響著混合式教學的成敗,也關系著教學目標能否預期實現。師生兩個方面積極性的充分發揮理應成為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抓手與著力點。
發揮師生積極性,就要正確定位師生角色。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從地位來看,學生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共同主體,師生間要良性互動推動混合式教學工作開展。從作用來看,教師起主導作用,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不僅要提供教學資源,更要組織好每一項教學活動,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要結合學生學習狀況創設良好的線上與線下學習環境,及時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交流并反饋學習結果;學生起中心作用,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需要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助推學生全面發展,學生是教學的積極參與者,學生有責任、有義務按教師的學習計劃及時完成學習任務。
發揮教師積極性,就要保障教師權益,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技能。人是現實社會關系的產物,推進混合式教學,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錄制視頻、在線交流等,學校必須充分保障教師的權益,讓他們在物質與精神等方面有足夠的獲得感,才能保證混合式教學的可持續開展。同時,適應角色變化,教師要樹立勇于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現代教學技術水平,通過加強培訓、進修、經驗交流等方式,實現知識、技能方面的與時俱進,增強教師在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創新能力,善用、多用探究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手段并融合于混合式教學之中。
發揮學生積極性,就要從學生需要出發,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自主性空前增加,大家有時完全不必在統一時間在統一地點進行集中學習,對于部分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學習目的性不強的學生而言,線上學習因較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學習過程就有可能走過場。要避免這一情況出現,除要保證提高平臺運行質量、提升運用技巧、豐富線上資源之外,更要求教師要從學生需要出發,豐富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技能,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加強自我約束,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對于重點與難點,學生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上的視頻、課件、習題等資源反復觀看與練習,解疑釋惑,鞏固提高;對于社會熱點、時事政治,要利用好溝通交流平臺,與老師、同學進行及時討論,撥云見日,明辨是非,透過現象看本質。
教學方式變,教學評價方式必須相應變。教學評價是衡量教學實效性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傳統教學模式之下,往往是“一考定終身”(期末的一次性考試確定成績),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設計,導致成績評定缺乏公平性與科學性。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需要,就應構建起多元、多維的教學評價體系。
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既要有形成性評價,也要有終結性評價。只有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才能避免傳統教學評價方式的片面性,才能更為客觀和全面衡量學生學習效果。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通過形成性評價,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發現教學中存在問題,督促學生加強學習,提高學習自律性。當然,形成性評價的具體形式可以是線上作業、章節測試,也可以是線上發貼、在線討論等等。
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既可以依托教師進行評價,也可以實現學生互評。過去,學生課程成績的評價,基本上是由教師這個單一主體來完成的,但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面對大量的線上討論情況,如果只是由教師來對線上討論等方面問題進行點評與打分,這無疑將大大增加教師工作量,這在目前教師教學科研任務普遍比較繁重的情況下,似乎不太具有可操作性。我們認為,這一問題的解決之道就在于要激發學生自己的主動性,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到課程建設過程中來,如收集或幫助教師完善課程相關文獻資料等教學資源,并納入成績構成當中。同時,讓學生自由組織團隊,圍繞某一主題、內容組織相互點評,學生間互評既可增進協作能力,又能在互評中發現學習中的疑問與困惑,互相幫助解決問題。當然,學生之間的互評情況也要納入成績評價體系,而且要由教師幫助制定評價的具體評分標準,避免學生間互評中出現人情分等情況。
筆者相信,通過上述措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是能夠取得較為滿意的教學實效的。但是,我們也發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混合式教學改革,仍有諸多地方有待改進,例如,如何保證平臺的穩定運行?如何提高線上資源的利用率?如何提升交流互動的質量與頻次?如何防止線上學習流于形式?如何評定線上教學質量和業績?等等。這些問題還需多方努力,結合教學實踐,逐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