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儀征市大儀中心小學 陳 倩
小學英語具備著較強的生活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利用英語的生活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點燃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張,教師應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真正體會到英語的樂趣所在,從而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能力,提升他們英語綜合素養。
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見,生活與教育之間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要能創設出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當學生學習變成了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時,那么,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變得更加投入,學習也會變成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比如,教師在教學“Don’t push,please”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書本的教學內容,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創設這樣的情景:當我們將要進行體育活動時候,我應該說:“Queue up,please.”當我們就餐的時候發現了有同學講話時,我應該說:“Don’t talk,please.”當我們吃過飯之后,我應該說:“Clean up,please.”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具有強烈的表演欲望,同時希望自己的表現能夠得到教師以及其他同學的認可。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讓學生分組對上面的三個情境進行表演,因為情境的內容比較貼近于學生的生活,所以深受學生的歡迎與喜歡。
教師創設生活化情境進行教學,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學生在自由討論與交流的過程當中,提升了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加深了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能夠將在英語當中所學到的知識,巧妙地運用到生活當中去。
眾所周知,生活當中知識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思考,就一定能夠感受到生活中所包含的無窮的智慧與知識。教師在教學時要巧妙地挖掘出生活當中的素材,并讓學生學會積累生活當中的素材,讓他們真正將英語的學習融入到生活當中去,這樣的英語學習才真正充滿樂趣。比如,教師在教學“Let’s go shopping!”時,可以讓穿戴著不同連衣裙、短裙、短褲、短上衣、T恤、帽子等學生站到臺上去。然后,教師指著相應的衣服,問學生:“How about this dress?”“How about this shorts.”“How about this T-shirt?”“How about this bloues?”“How about this skirt?”“How about this hat?”教師指名學生進行回答,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反饋。教師在反復的練習之后,再讓學生彼此之間進行對話練習,從而加深學生對英語單詞的記憶。
教師巧妙地將生活當中的實物融入到課堂的教學當中,會讓學生感覺到英語在我們生活當中的重要性,同時,也讓他們學會了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英語。
教師要培養學生擁有一雙細致觀察的眼睛,讓他們能夠從生活當中感受到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因為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解開心中的疑惑。活動是學生較為喜歡的一種學習形式,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年齡特點,創設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形式。因此,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創設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教師在教學英語的過程當中,要注重讓學生進行表達,而不是學習“啞巴”英語。比如,教師在教學“Spring”時,可以抓住春季實踐活動的契機進行活動。教師將學生帶出教室,走進自然。當大家一起走到小河邊時,教師可以指著河邊的一排柳樹說道:“Look at the trees.They’re green.”當大家來到花園里時,教師可以指著花叢說道:“Look at the flowers.They’re beautiful.”當大家走到樹林里時,教師可以指著樹上的小鳥說道:“Look at the birds.They’re happy.”當大家一起在草坪上放風箏時,教師可以指著天上的風箏說道:“Look at the kites.They’re there colourful.”然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句子練習。這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欣賞自然美景的時候,快樂地學習英語。同時,因為學生在講英語的過程當中,心情是愉悅的。因此,在這樣輕松愉悅的氛圍之下,他們學習的效率則會更高。
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之上,同時,課外也是學習英語的好機會。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適時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比起對英語知識的死記硬背,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化活動,更容易讓學生對于英語知識有深入的理解。
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找準英語學習與生活之間的切入點,認真研讀教材,把握好教學目標,并且能夠結合教材的內容,巧妙地設計生活化的練習,進而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達到對英語進行訓練和鞏固的目的。比如,教師在教學“This ismy pencil”時,如果教師強制性地讓學生對本課內出現的英語單詞進行記憶,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是不理想的,即便是學生在短期內記了下來,也是很容易被遺忘的。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學生比較喜歡的游戲練習方式,讓學生對本課的單詞進行記憶。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游戲,每組準備一個盒子,盒子里面分別擺放組內成員各自的一個學習用品。然后,組內選擇一名學生將眼睛蒙起來,該名學生通過隨意摸的形式找出一個文具。并依次對組內其他成員進行詢問:“Is this your ruler?”“Is this your book?”“Is this your pencil?”“Is this your pen?”等等。組長確保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參與說話的練習,這樣的練習形式不僅深受學生的喜歡,同時也讓學習英語成為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情。教師對學生進行英語指導時,又能夠通過多樣化的練習形式提升學生英語表述的能力。同時,要能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有參與的機會,這樣才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練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同時能夠激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強化學生的理解。因此,教師所采取的生活化練習形式是多樣的,千萬不要拘泥于單一的默寫和抄寫的形式。而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多樣性,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教師要想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就要能夠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模式。無論什么樣的教學情境與方法,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英語素養,也讓英語課堂真正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