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三實驗小學校 李浩楨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小學科學教育是學生接觸科學世界的一把鑰匙,既滿足了小學生的好奇心理,也實現了素質教育的目標。小學科學教育開展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日常生活中所蘊藏的科學道理,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旨在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夠培養小學生對科學的正確態度和價值觀,對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生活化教學,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學生知道知識理論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以及在生活中更好地應用理論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通過分析普遍的小學科學教學情況,不難發現大多數老師在課堂上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都與實際生活相去甚遠,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并不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奧妙和樂趣。單一的理論教學甚至會讓學生覺得科學知識遙不可及,產生距離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茖W教育生活化教學,能夠改善課堂氛圍,讓學生結合實踐指導科學理論的真正意義和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1.善于應用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課堂知識導入和課堂教學。一個好的開始是事情成功的一半,用生活化的內容進行科學知識的課堂導入,能夠讓學生迅速知道本次課程的教學內容,并且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知道科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時效性。利用生活化內容進行課堂導入需要老師在課下和學生多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如果事物選擇不當也無法達到生活化的教學效果。在導入方法上,老師要做到自然地導入知識,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將生活中的事物、場景和科學知識聯系到一起,讓學生在思考和回憶的過程中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知識。
比如在學習《水的特性》一課時,在說到水有一種表面張力時,學生不是很理解這個概念。這時老師拿出了一枚硬幣,并詢問同學們是否有人有硬幣,有一些同學舉起手表示自己也有硬幣,老師讓同學們組成3~5人的小組,從自己的水杯中向硬幣上倒幾滴水,學生發現硬幣上的水很快就滿了,但是并沒有散出去,而是像有一個膜包裹著水滴,老師告訴學生這種現象就是水的張力。學生們通過觀察,發現水面的形狀變化,了解到水的表面確實存在著一股收縮的力,也就是表面張力。
2.通過在課堂中創設生活情境來展開科學教學。情境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情境教學開展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體驗感,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到學習科學知識的作用和價值,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科學學習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小學生都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和活潑好動的特點,填鴨式教學壓抑了學生的天性,導致科學教育課堂氛圍沉悶,而情景化教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讓學生親身體驗,使學生在課堂中有參與感,使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狀態轉化為主動學習的心理。
情境創設需要老師熟知和科學知識有關的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建立起科學知識和生活實際之間的關聯,讓抽象的科學理論通過實際情境變得更加直觀、直接。
比如在學習《地球的概貌與地球的物質》一課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中的知識,老師帶領學生一起參觀了地質博物館,讓學生在真實的科學環境中回憶、思考老師所講解的知識,在講解員的解說中,學生們感嘆地球面貌的豐富多彩,也感嘆自己時時刻刻處在這千變萬化的地球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或者老師也可以直接應用課堂上所擁有的課堂資源進行生活情境教學,比如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視頻、圖片等。也可以利用一些小物品進行課堂設計,比如在講解《陽光下的影子》一課時,老師讓學生拿出鉛筆,在教室的不同地方移動,觀察不同地點影子的長短變化。讓學生交流他們所看到的變化規律,整個課堂氛圍活潑、輕松,學生對這一課知識也有了非常深刻的體會。
3.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探尋科學知識。課后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有效方法,小學科學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老師一定要重視課后作業,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中感受科學知識。科學教育布置課后作業一定要確保合理性,選擇學生生活中隨時可見的事物,讓學生通過觀察掌握科學知識的規律。
比如學習完《觀察魚》一課后,老師讓學生自己回家觀察自己經常見到的魚,并且通過微信和家長取得了聯系,獲得了家長的配合。很多家長都給孩子買了金魚,也有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釣魚,讓孩子在自然中觀察不同的魚類,觀察他們在顏色、個頭、魚鱗形狀等方面的差別。在學習《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一課時,老師讓學生在生活中自己養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記錄它們在不同階段的變化。有的學生種了花草,也有學生種了土豆、西紅柿、大蒜等植物。在每一個階段內,學生精心照看、拍照,通過不同時期的照片能夠清晰地看到它們在不同階段內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也更好地學習和領悟了“植物的生長發育”的相關知識理論,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實現小學科學教育的生活化教學,需要老師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累積與科學教育相關的生活場景,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在課堂中自然、順暢地應用生活化場景,提高科學教育的趣味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科學知識的奧妙,從小養成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