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三灶中心小學 李艷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當中,主要是對于小學生的思想行為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由于小學生正處于認識世界、形成三觀的重要人生階段,本課程的重點是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較為普遍的規(guī)律,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有著重要的影響,鼓勵建立以自我為特征性發(fā)展的人生理想和目標。要想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環(huán)境,我們就需要從教育模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和探索,根據時代特征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如何以更好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為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體制框架,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其起源和內涵。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不管是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還是教學方式的改進,都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同時,要想讓教師的教學觀念從傳統(tǒng)形式轉變過來,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所以在讓學引思理念下,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來說,應該積極接受全新的教學理念,不能一味地因循守舊。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既然存在,必然有其適用的環(huán)境和空間。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育形勢已經發(fā)生了十分明顯的變化,如果教師還是按照之前的教學形式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學習全新的教學理念,勢必會導致教學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長此以往,不僅會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一定影響,而且會影響學生道德與法治綜合能力的發(fā)展,給以后的學習造成較大的阻礙。
如果所學的知識內容較為枯燥,相比之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就會大打折扣,這幾乎是所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曾經遇到過的問題。盡管如此,還有部分教師認為,雖然學生對于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沒有足夠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是只要完成知識點的記憶,同樣會在考試之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這樣預期的教學目標將會得以實現,至于其他方面的內容,比如學生道德與法治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可能并不關注,因此,這部分教師仍然會在教學實踐中采用非常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
一直以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學節(jié)奏都是由教師來控制的。在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程度都是比較低的,并且灌輸式的教學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很多知識都是教材上的內容,并且這些內容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定的枯燥性,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加工和整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難以提起興趣。也就是說,在之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十分突出,整個教學流程基本都由教師掌控。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基本都是按照教師安排好的教學流程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不需要小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小學生非常容易形成思想上的惰性,因此也就習慣了灌輸式的教學形式,從而逐漸失去主動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
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及時轉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形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重新審視自己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指導下,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在遵循課堂教學主線的前提下,引導小學生按照正確的學習思路開展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習。可以將小學生按照學習特點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給小學生設定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自己已經學習過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應該重點關注的一點就是,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應該是在充分掌握教學要求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二者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確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科學性,促進小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起到引導和幫助的作用,這也是讓學引思理念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該具備的基本要求。
比如說,在講解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一課的時候,就可以采取情景劇的方式,讓學生參與進來,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而感知父母的良苦用心,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和教育,實現教育創(chuàng)新目標。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并不知道如何營造道德與法治教學環(huán)境。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學習全新的教學理念,不斷豐富和提升教學能力,科學設計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自由和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不對學生進行過多的束縛,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學環(huán)境的營造可以分為多種不同的方式,具體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情況進行選擇。比如教師在講解故事性較強的內容之時,就可以事先在網絡上搜集一些相關歷史圖片或者影像資料,如果之前這些內容已經被拍成電影,則可以直接將電影拿出來給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如果沒有電影或者紀錄片,可以用圖片等形式代替。這樣就可以在課堂上營造出一個相對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之上。
在此過程中,需要道德與法治教師從思想和觀念上進行轉變和適應,因為為了促進教學環(huán)境的營造,教師應該逐漸從之前教學實踐中的主導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以及幫助者,從而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去完成相應知識點的學習,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只有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明顯問題的時候,教師再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這種教學形式符合讓學引思理念的基本要求,同時也符合教學的主要發(fā)展趨勢,是解決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矛盾的有效途徑。
舉例來說,在講解五年級上冊《自主選擇課余生活》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相關資料影片,展現不同學生的精彩課余生活,讓學生產生代入感和參與感,讓學生知道自主選擇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成長過程中需要發(fā)展的能力,并能選取適合自己的課余生活模式,積極借鑒,提升綜合感知能力。
綜上所述,作為教學不斷發(fā)展的產物,現代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形式,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被逐漸弱化,課堂上的主體也由教師逐漸轉變?yōu)閷W生,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參與者。在現代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創(chuàng)新性教育理念是未來道德與法治教育發(fā)展的主流趨勢,同時也是促進教學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的有效方式,值得在教育實踐中進行推廣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