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城北實驗小學 錢春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就在于閱讀,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培養的黃金時期。但是,真正養成這兩種習慣的學生寥寥無幾,尤其是農村學生,他們不僅看的書有限,而且看書的方法也不夠科學,更多的是走馬觀花,最后什么痕跡也沒有留下。現在的高考若想語文得高分,更多的是靠閱讀和積累。沒有大量的閱讀積累做積淀,再聰明的學生可能也無法達到理想的語文成績,語文素養不會得以提高。為此,教師和父母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有責任引導他們愛上閱讀,不光要讀零散的片段,更要讀整本書,而且要有方法地讀書,努力為他們編織一張美麗的閱讀網,讓他們在網中暢游,享受閱讀的樂趣。
整本書閱讀的整體推進與深化,不僅需要教師擁有滿腔的熱情,日復一日的堅持,較強的內功與張力,還需要教師徹底轉變教育觀念,對整本書的創意閱讀做出科學的理性思考,讓閱讀指導的三種課型,即閱讀導讀課、閱讀推進課、閱讀總結課起到引導與總結的作用。
整本書閱讀導讀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拿到一本新書如何開展有效閱讀起到引導的作用。對于一本新書,很多學生習慣先讀讀書名、副題、目錄,再看看作者簡介和書的大概內容,這些方面都是作者向讀者宣傳的信號,給了學生一個閱讀風向標。教師在導讀一本新書時,就可以從這些信息入手,或直接引入書的內容,或旁敲側擊別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可以從作者介紹起……正確的導入就是打開一本書的門,能夠引導學生走入門內細細欣賞。如上學期導讀《了不起的狐貍爸爸》時,筆者讓學生讀讀書名,說說題目中的狐貍和平時我們眼中的狐貍有什么不一樣?同樣的狐貍,不一樣的形象形成強烈的對比,閱讀期待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有了閱讀期待,筆者引導學生從目錄中尋找反映狐貍爸爸如何了不起的相關章節瀏覽,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的熱情。指導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看看封面題圖、內頁插圖、作者序言、摘要介紹,但是教師要有所保留,不能將所有的懸念一一解答,留空間給學生自己去挖掘、品味書中的精彩。導讀只是一種粗淺閱讀,卻是引導學生最快走進閱讀之門的魔法棒,它可以激起學生的閱讀欲望,引起閱讀期待,可以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了解一本書的大致內容。
一本書讀到一半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讀中交流的機會。開展“班級讀書會”既能檢驗學生對書中內容掌握情況,也能解決學生閱讀困惑,更能讓學生在交流中說出對這本書的感悟。兒童閱讀推廣人岳乃紅教師對“班級讀書會”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班級讀書交流會,就是以班級為單位,師生共讀一本書后開展討論和對話,培養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認識,習得閱讀方法,激蕩閱讀情感。班級讀書交流會主體是學生,他們的討論、甚至于是爭論都是交流會的核心環節,討論的話題和結果直接反映出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作為組織者、參與者和調控者的教師,適時為學生拋出一個有價值的話題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個話題的設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能力,話題的設計要能啟發學生的多元思考。在《我的媽媽是精靈》讀書交流會中,筆者設計了一個問題:讀了這本書后,你覺得精靈媽媽好不好?我們要不要留住精靈媽媽?如果你有這樣的媽媽你愿不愿意?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正反方辯論、說說心里話等形式,交流閱讀感受,這樣將閱讀自主權放手給學生,更有利于營造濃濃的讀書交流氛圍,交流中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閱讀中也能遇見更多的美好。
學生讀完一本書以后或多或少都有收獲,人人都有說話的沖動。讀后交流課為學生架起了讀后交流的舞臺。讀后交流主要是針對整本書的閱讀進行提升,從一本到一類,從一類到多元,循序漸進地擴大學生的閱讀半徑,培養閱讀習慣。從一篇到一本,當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閱讀整本書的興趣和能力后,我們不能讓閱讀戛然而止,還需要趁熱打鐵,如學生閱讀完《三打白骨精》《林沖棒打洪教頭》《三顧茅廬》等經典篇目,除了交流單個篇目中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小說構造……還應以這些故事為切入口延伸到整本名著的推薦,嘗試深度閱讀。我們的閱讀也不能僅限于單本閱讀,要從一本到一類,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如讀完《長襪子皮皮》,教師以“走進林格倫”為主題,向學生推薦《淘氣包埃米爾》《小小流浪漢》《呂林女兒》進行多角度閱讀,互相輝映,學生系統閱讀后,就能對林格倫的童話系列有較全面的了解。
以三年級學生為例,筆者主張師生共讀一本書。什么樣的書適合讀?這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當下的圖書五花八門,甚至到了“泛濫”的程度,這讓學生有了選擇困難癥。在這樣一種情勢下,閱讀的選擇就成了當務之急。要想把一本書推薦給學生,要想成為學生的閱讀點燈人,教師首先要參與到閱讀當中,教師的閱讀興趣與想法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激情。本學期,筆者與學生一起讀了《格林童話》《親愛的漢修先生》《長襪子皮皮》三本書。每一本書的導讀課,或看封面,或了解作者,或瀏覽目錄,教師就像拿了一把鑰匙打開學生的好奇之門;每一次的交流課,都能與學生感悟美好,激情辯論,就像進行了一場閱讀冒險,有刺激,有驚喜;每一次的讀后分享,就像品嘗甘甜的美酒回味無窮,期待下一個詩意與遠方。師生共讀一本書,為的是在共同參與下體驗閱讀的快樂,增進師生的情感,拉近師生的距離,享受閱讀的樂趣。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說:“人與書并不是先天互相吸引的,開始時,必須有媒介——父母、親戚、鄰居、教師或圖書管理員,將書帶到孩子的世界。”閱讀不只是存在于學校,家庭閱讀氛圍對孩子的閱讀習慣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親人的參與既可以營造家庭閱讀氛圍,又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共同分享書籍帶來的喜怒哀樂,親子時光是溫馨而幸福的時刻,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父母與孩子一起捧起書本,或靜靜地默讀,圍繞話題分享自己的想法,這段與孩子交流的過程是家長享受親情的過程,是得到愛與快樂的途徑,也是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近兩年,隨著各種學習軟件的開發與應用,很多平臺上都有親子共讀打卡小欄目,筆者利用這個平臺開展“親子時間,讀書打卡”活動,家長每天花30分鐘陪伴讀書后用簡單的照片、文字心得、美文誦讀等形式記錄下每天陪伴孩子閱讀的歷程。家長發出感嘆:與孩子一起讀書不僅培養了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能力,也給自己帶來了無限的快樂,陪伴從親子閱讀開始!小打卡拉近了學校與家庭的距離,孩子與家長的距離,小打卡發揮了大作用。
同伴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在同伴的支持和幫助下,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形式。“一項對美國南方某大城市里在校的272名11歲到19歲的男孩和女孩的研究表明,同輩群體之間對文學閱讀行為的影響是明顯的。調查中,38.9%的學生認為同學對自己閱讀影響最大,其次是父母和教師。”這足以說明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基于此,去年一年內,筆者借助“同伴影響力”在整本書閱讀推進過程中進行了嘗試,將自己班的學生以讀書小組為單位,形成閱讀共同體,開展各種讀書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有些小組通過閱讀同一本書合作制作閱讀小報,小報的內容從走進作者到關注內容,從好詞佳句積累到記錄讀書心得,從人物場景的繪畫到理清脈絡的思維導圖,每一張小報都留下了他們閱讀的足跡。再如,有些小組閱讀一本書后設計共讀活動記錄表,表里有摘抄,有書評,有仿寫,有交流心得……一張張表格見證了學生共讀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共讀一本好書交流分享的都是大家現有的閱讀材料,彼此擁有共同的語言和密碼,大家互相勉勵,互相督促,互相分享各自的感受,其實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伙伴式閱讀活動讓讀書變得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抱團取暖,齊頭并進,它讓讀書變得更加有趣。
讀書是件美好的事情,家庭會發生奇跡,變得更加和諧溫暖,學校會書香濃濃,師生會變得更加儒雅。閱讀需要引導,氛圍需要營造,教師和家長應為孩子搭建更多的閱讀平臺,為他們編織一張張美麗的閱讀網,讓他們在濃濃書香“網”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收獲閱讀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