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灌云縣第二實驗小學 吳繼光
當數學家導出方程式和公式,如同看到雕像、美麗的風景,聽到優美的曲調等等一樣而得到充分的快樂。由此可見數學是理科的基礎,數學作為集圖形數為一體的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嚴謹、需要獨立思考的學科,也是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要接觸的學科,對學生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數學學不好理科一定不會太好,也是影響學生總成績的主要因素,可見數學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小學數學課堂中越來越多教師開始使用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主要表現在課堂中對于知識的討論,課下對知識的鞏固,對課堂知識進行實踐的運用等等,通過知識積累、親身感悟來完成課堂知識。當然,課堂也需要師生共同參與、共同進步、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本文將從四個方面,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方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古人的話語中可見,做一件事情不能只是紙上談兵,要多去實踐。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一切的成功都源于興趣。只有有了興趣,才能夠去不斷探索,不斷親自實踐,從中感悟數學的樂趣。小學階段的親身實踐主要體現在學生自身的動手能力上,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轉換能力,提升學生自身的數學素養及對數學科目的興趣。一旦養成了動手實踐的好習慣,那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便不會減弱,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慢慢提上去。由此,教學效果也會越來越好。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緊密聯系實際,使學生從繁瑣的數字中脫離出來,從而獲得真正的生活經驗和水平知識。
例如,《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節課,教師在課堂中教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對于學生的動手實踐的關注也不容忽視,學生要學會自己作出圖形,并通過實踐,自己學會轉換各種方向和角度,只有自己動手去試一試,枯燥、難以理解的問題才會變得簡單易懂,對于知識點將會更快接受,從而達到深刻學習的目的。
情境的設置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策略,是提升學生學習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既可以增加學生對于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積極性和想象力,又能夠掌握數學課堂所必需的知識。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有趣的數學問題環境,使學生融入其中,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進行思考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能力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掌握問題,也正實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觀念,數學也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字。
例如,《加減法的換算》這一節課,小學學生此前沒有接觸過這類數學題目,對加減法的運算方式是很模糊的,他們的思維還不足以想象完整運算的全過程。這時,就需要進行情境設置,設定一個可以做減法的環境。如,小明去菜市場買菜,買了十棵蔥,六個土豆,三顆蒜,最后小明覺得買得過多,決定減掉三棵蔥,問小明此次共買了多少東西。教師通過實踐,結合去菜市場買菜這樣的例子,引導學生進入思維情境,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鍛煉。興趣與知識相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無限思維潛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的自主學習。
課后的鞏固,對于學生而言是重中之重,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性一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在學會課堂知識后,一定要進行復習鞏固,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關注課堂上的效果和效率,也要注重課下的教育,關注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和反饋情況,對于課后作業進行精心設計和準備,對于課后作業的設定也應朝著生活化的趨勢發展,讓學生把課后作業與生活相結合,使課后作業完成起來更加順利和便捷,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鍛煉。興趣與知識相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無限思維潛力和創造力,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也更加深刻,對于課堂的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
例如,《測量—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這一節課,教師在課堂中對于長度單位進行講解,對于單位的理解教師可采用舉例的方式,拿身邊能用的東西為學生進行演示,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也要要求學生進行課下的自主測量,自己找生活中見到的東西進行精細測量,然后把它換算成其他單位,如毫米、厘米、米等等,讓學生在課后也能充分感受到知識帶給生活的影響,知識能為生活帶來無限的便捷和簡易。
經調查顯示,課堂的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越接近,學生學習的效果越好。大多數枯燥的數字知識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實例。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大量采用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帶著問題在生活中思考。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結合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將其牢牢地記在腦海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教學《按比例分配》的時候,先放一段多媒體視頻,讓學生觀看學校附近的商店一天內客流量的視頻,看完這段視頻,教師可以給同學出這樣一道題“你們認為商店幾點開門幾點關門更加合適,并給出原因。”同學們聽完問題之后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他們有的考慮到了客流量的問題,有的考慮到了關于時間的問題。學生將意識到的問題都向我進行了表達,教師此時又提出了新的問題“設置開門關門時間,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哪些?怎樣能發現這些信息?”學生聽完之后又展開討論。教師指名學生起來回答,學生認為需要找到每分鐘和每小時內客人買東西的狀況,可以采用親身實踐調查的方式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大部分的學生對于本節課的比例分配有了大體的了解,之后開展課程教學就變得簡單許多。教師應在教學中多多運用這種結合實際的方法,既能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加便捷,又能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奇特效果。
實踐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學生才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就是把理論化、數字化的知識轉化成生活中的應用,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生活。生活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知識源于生活。而學生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投入到實踐學習當中,在小學階段為自己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自己之后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與老師共同努力,二者相輔相成,齊頭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