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豐縣常店鎮鳳苑小學 史金環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適時地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操作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拉升學生的思維,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升自我的良好途徑。在新時代的教育形勢下,教師應該立足于謀求學生長遠發展的高度。在數學教學中適時開展實踐活動,能夠真正實現手腦并用,并且能夠使學生在操作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低學段學生自控能力弱、貪玩心理強的特點。為了能夠使學生順利通過動手操作完成既定學習任務,教師應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操作目標。很多數學問題在解決時都以直觀出發,再經歷一系列的觀察、思考以及比較等活動,就此形成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具有直觀性的學習內容,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準確把握問題的抓手,并以此為突破點,直擊數學問題本質。
例如,教師在進行《有趣的七巧板》的教學時,可以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采取競賽機制,讓學生利用手頭的七巧板進行拼圖比賽,可以由簡單到復雜、由少數到多數分階段穩步進行。通過這一系列的簡單操作后,學生對七巧板就有了基本的認識。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契機,讓學生對常見圖形利用七巧板進行拼湊。在這樣的動手操作中,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使學生的天性得到了釋放,還容易激發起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調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做到高效穩步地開展數學教學。又如,教師在進行《整理書包》一節教學時,就可以利用本節課題極易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特點,找來相關實物為學生創設出逼真的教學情境,將一個物品擺放雜亂的書包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對物品進行重新歸置。學生對于這種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都抱有很大的積極性,十分踴躍地主動參與。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物品擺放,讓學生掌握整理書包的正確順序和方法要領。比如,將書包內的物品全然倒出,先清理掉其中的無用物品,然后對其他物品進行歸類和整理。當然,在對物品進行分類時,學生都采取了各自不同的分法,但都能夠做到名目清晰、錯落有致。可見,學生在這一環節的動手操作中,真正做到了手腦并用,而且收益良好。
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明確操作的目的性,也要充分利用活動這一關鍵載體,而問題就是引導學生展開動手操作的關鍵所在,應當充分發揮個人智慧,引導學生的思維發展,立足于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不僅要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相契合,也應當以數學知識為主線,并在其統攝之下,根據知識點的多寡,細化分解若干子問題。問題串的引領有助于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促使學生的思維呈現螺旋式上升。
例如,教師在進行《軸對稱圖形》這一節教學時,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軸對稱物體,讓學生對軸對稱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進而對所學知識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在興趣濃厚的氛圍下,展開對軸對稱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出示一系列圖形,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理解,辨認出軸對稱圖形與非軸對稱圖形,由此對軸對稱圖形的相關性質有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可以向學生這樣提問:通過前面的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我們可以發現軸對稱圖形到底有什么特點?帶著這一問題,展開對本節內容的深入學習。在進一步的探究中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更充分的分析和理解,從而解決心中的疑問。最后,學生會得出一致的結論:將軸對稱圖形進行對折,兩邊會完全吻合。對于學生的這一結論,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學生對這一特點進行完整的表述。
縱觀這一節內容的教學過程,是通過相關現象引出學生對圖形的初步認識,再引導學生開展動手實踐,對知識進行更為充分的理解。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和分析,總結出了軸對稱圖形的一系列特點,既使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又高效完成了教學任務。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很有必要,創新能力能夠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勤于思考,善于創新,培養出一定的數學能力,拓展出靈活的數學思維,使數學教學持續高效地進行。
例如,教師在進行《長方形的面積》這一節教學內容時,對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設計出了這樣的引導方式:根據學生能力情況進行合理分組,為每組學生事先準備操作所需要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每個小組分發24個。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這些正方形進行擺放,擺出各種不同的長方形,并記錄出各組長方形的面積情況。然后,學生通過對長方形面積數據的分析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每組長方形的面積都等于它長和寬的乘積,對于這種現象,學生都進行了積極的思考,認為小正方形的數量決定了所擺長方形面積是一個固定值,與它的長寬變化沒有關系。確實,小正方形的面積和決定了長方形的總面積。那么,又有學生提出了新的思考:如果總面積不是24平方厘米還會符合這種邏輯嗎?帶著這一問題學生展開了又一輪的動手操作。通過對不同數量正方形的反復擺拼,最終都得到了一致的答案。在學生出現新的思考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動手進行探究。只有通過一次次的探究和驗證,才會得出學生印象深刻的結論,學生對有關結論產生質疑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所在,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的這種質疑精神,并引導學生通過切實可行的操作實踐來驗證心中的猜想。比如,這節教學中,學生對24平方厘米的結論持懷疑態度,又接著通過實踐完成了對40平方厘米長方形的驗證,最終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以上案例中,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并沒有將操作教學停留在相對狹隘的理解上,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舉一反三的方法進行多方論證,最終得出準確全面的結論,使學生的猜想和疑慮在重復實踐中得到消除。對學生進行這樣的操作教學,能夠使學生對探究知識的過程產生深刻的印象,增強學生學習新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解決問題后體驗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并且會在操作實踐中鍛煉出一定的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和更實在的收獲。
又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一課時,我給學生準備了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紙片,讓他們通過操作得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由于他們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學習過程中,已經掌握了轉化的方法,因此,他們有的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有的學生則利用剪拼的方法,把一個梯形剪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學生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對不同的轉化方法進行了對比,并在這個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課堂上,不同的學生經歷了自己的探究過程,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都是個性化的,具體挑戰性的。
以上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的學習是自主化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充滿了探究性,這對于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操作學習十分重要,通過數學操作學習,能夠讓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深刻,讓數學學習的過程更扎實,以此促進他們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所謂知識遷移,就是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未學習的知識產生的一種認知層面的影響,為了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師首先需要準確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這樣才能夠把握正確的生長點,才能夠立足于此促進學生思維的縱深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