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潁南中心學校 趙榮榮
學生學習數學可以豐富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多角度思考問題。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多元教學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接下來,本文就從情境互動法、設置問題法、合作交流法出發,進行教學實踐探索。
情境互動法是教師借助情境互動來加深學生直觀印象與溝通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
例如,在學習滬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這部分內容時,我為了能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具體情景、設計問卷、收集數據,對學生展開了情境互動教學。講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本校運動會的視頻片段,然后與學生展開了如下對話:
師:這些運動中,你最喜愛哪個運動項目?
生1:跳遠。
生2:3000米長跑。
生3:鉛球。
師:我們班喜愛哪個運動項目的同學最多?你有什么好辦法來調查全班喜愛哪種運動項目的同學最多?
……
我引導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設計問卷調查的問題,收集整理數據。學生經歷了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后,增強了自己運用數據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能運用數據說理。
又如,在進行滬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一次函數》公開課講授時,我先借助多媒體向大家展示了有關一次函數生活題的圖片,引導大家逐步理解一次函數的概念,并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建立了一次函數的學習框架,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積極思考,結合學習內容向我提問。學生在與我問答的過程中掌握了一次函數的相關知識,提升了自己的學習水平。
這樣,我通過運用情境互動法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培養了學生積極溝通的意識,增加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設置問題法是一種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教學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建立正確的數學學習習慣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學習滬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這部分內容時,我依據教學內容對學生展開了問題教學,讓學生在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這部分內容。教學開始時,我向學生展示了不同圖形的圖片,并對學生提問:圖中能找出幾個三角形?這些三角形具有怎樣的特性?學生結合以前的學習內容,與同桌合作交流后,找出了圖片中的三角形。我指著其中一張三角形圖片,接著向學生提問:你能指出這個三角形的頂點有幾個嗎?分別是什么?學生認為這個三角形的頂點有三個,分別是A、B、C。然后我與學生又展開了如下對話:
師:這個三角形的邊呢?
生:邊有三條,分別是AB、BC和CA。
師:是的,我們通常把這個三角形記作“△ABC”,三角形的三邊有時用它所對角的相應小寫字母表示,如邊AB對著∠C,記作c;邊BC對著∠A,記作a;邊CA對著∠B,記作b。
師:按邊分類時,你知道的都有哪些三角形?
生:等邊三角形。
師:等邊三角形是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如果不是三條邊都相等,比如兩條邊相等,這類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呢?
生:等腰三角形。
師:如果三條邊都不相等呢?
……
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理解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加強了數學思考能力,樹立了幾何知識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意識。這樣,我通過運用設置問題法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思考習慣。
合作交流法是一種借助學生與學生的合作來挖掘學生的潛力,發現學生的優點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
例如,在學習滬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下冊《三視圖》這部分內容時,我為了讓學生能識別簡單物體的三視圖,了解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和三視圖的概念,會畫直棱柱等簡單幾何體的三視圖,對學生進行了分組,組織學生合作完成不同物體的三視圖繪畫。學生合作完成繪制物體三視圖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有可能看到不一樣的結果,形成了把握大局的意識,了解了各個視圖之間的尺寸關系,同時,對于合作中產生的分歧,學生沒有大吵大鬧,而是積極搜集科學的證據來確保自己結論的正確性,做到“以理服人”,順利完成了合作任務。
這樣,我通過采用合作交流法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使學生在與人合作中挖掘了自身的潛力,增強了與人交流的能力。
總之,筆者圍繞情境互動法、設置問題法、合作交流法進行了數學多元化教學的有效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為其他教師教學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