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華池縣柔遠小學 蔣西榮
在學習了有關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的知識后,大部分同學搞不清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往往難以辨別,容易混淆。搞不清在什么情況下用平均數,在什么情況下用眾數和中位數。下面我們就通過幾個具體的事例來加以說明。
同學們知道,平均數是指在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再除以數據的個數。它是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一項重要指標。它的計算方法是用總數量除以總份數。如有這樣一組數據:3、4、5、6、7、8、9、10,其平均數就是(3+4+5+6+7+8+9+10)÷8=6.5。而眾數是指一組數據中出現頻數最多的那個數值。簡單地說,就是一組數據中占比例最多的那個數。 例如:1,2,3,3,4的眾數就是3。但是,如果一組數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個數出現次數都是最多的,那么這幾個數都是這組數據的眾數。 例如:4、5、5、6、6、7的眾數就是5和6。還有,如果一組數據所有數據出現的次數都一樣,那么這組數據就沒有眾數。 例如:3、4、5、6、7、8、9,每個數只出現一次,因而沒有眾數。中位數是指一組數據如果按從大到小或者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處于中間位置的那一個數。這里有兩種情況,如果是奇數個數據,中位數是指中間的那一個;如果是偶數個數據,中位數就是指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例如現在有一組數據:1,2,3,4,4,5,5,5,6,6,7,8,9,從小到大排好了順序, 一共是13個,其中5有3個,4和6有2個,其他數都是1個,中位數就是中間那個數,應該是第7個,所以就是5。如果有偶數個數,那么中位數就是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比如現在有一組數:3、4、5、5、6、7、10、13、13、16,共10個數,中位數就應該是第5位和第6位兩個數的平均數,即:(6+9)÷2=7.5。
平均數反映的是一組數據中所有個體的信息,它的大小與數據里的每個數據都有關系,其中任何數據的變動都會相應地引起平均數的變動。因此,在使用平均數時,首先要了解平均數的特點,要特別注意極端值的影響,當數據出現特大或特小值時,平均數的代表性將減弱,這時,我們往往選用的是去尾平均數。也就是說,將一組數據的一個最大值和一個最小值去掉后再計算平均值。例如:在第29屆奧運會五十米步槍決賽時,中國選手杜麗十次打出的成績分別是(單位:環 ):8.7,9.8,10,10.1,10.3,10.4,10.5,10.5,10.8,10.8。在計算杜麗最終得分時,一般都需要去掉一個最高分10.8環和一個最低分8.7環。這樣做的好處是防止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充分保留了平均數集中趨勢強的優點,也顯得比較公平公正。眾數著眼于對各個數據出現頻率的考察,其大小只與這組數據中的部分數據有關系。在一組數據中,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一組數據如果各不相同時,眾數就不存在,一組數據如果有兩個以上的數各出現兩次,其他數都出現一次,此時眾數就不止一個。用眾數代表一組數據,可靠性較差,不過眾數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并且方法簡便,可在所給的數中直接找到。中位數與眾數有相似之處,受極端數值影響較小,僅與數據的排列位置有關。它不能反映所有個體的信息,僅僅考慮的是相對位置上中間數據的信息。
綜上所述,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三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都是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量數,但描述的角度和適用的范圍不同。眾數和中位數可直接從所給的數中找到,但平均數要通過列式計算才能得出。不論所給數字是多少,中位數和平均數都是一定存在的,但眾數則不一定,三者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相等,但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相等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想必你們對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有所了解了吧!有興趣的小朋友們,請你自己去探究其中的奧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