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第十一中學 張松山
通過不斷地進行觀察,筆者發現我國學生預習多數采取翻看教材、做課本習題、查閱教輔資料的單一和乏味途徑,數學的理論抽象性較強,這種預習方法會讓學生感到枯燥,進一步導致他們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展開實際調查的活動中,筆者還發現有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他們容易產生散漫的學習態度,這就導致其沒有遵照教師的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預習任務。與此同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不能及時尋求教師的幫助,這就產生了事倍功半的預習效果。在下文中,筆者將針對學生的預習活動進行進一步論述,以便讓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有大致了解。
預習的價值有三方面:第一,幫助學生提前學習新的理論知識,讓學生輕松理解教師的授課內容;第二,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深化他們的思維能力;第三,督促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熱愛學習的品質。預習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就意味著學生要深入掌握預習的精髓,把握預習的規律,科學地開展預習活動。然而,有的學生在被動的狀態下完成預習任務,他們沒有充分認識到預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對待預習活動,這樣不但會讓學生產生消極的學習思想,而且還會讓學生的預習過程變得僵化。
在學習“代數式”時,筆者在課堂上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發現部分學生的預習內容較單調,其重復性較強。這部分學生只是簡單、膚淺地預習了代數式的概念,機械地看了一遍關于代數式的課本內容,狹隘地閱覽了教材中的數學案例,既沒有認真預習代數式背后的數量關系,同時又沒有認識到字母表示數字的重要意義,這樣在無形中就使預習活動流于表面形式。
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傾向、行為特點、性格愛好等,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就如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特征,這就使得學生采取的預習手段和預習措施大不一樣,每一種預習方式都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有的學生學習基礎較一般,他們在預習時比較注重數學概念和數學公式的記憶,生搬硬套地應用數學知識;有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好,他們不僅預習教師安排的內容,而且還超越了教師的教學進度,有條不紊地制定預習計劃,間接導致學生之間的預習效果差異較大,逐漸拉開了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無法控制學生的預習活動,只能逐步引導學生預習理論知識,預習效果的好壞只能依靠學生自己把控,這就對學生的預習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在學習“不等式的性質”之前,筆者通過微信群、QQ群等途徑出示了幾道典型的不等式性質習題,以便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掌握他們的預習動態。有的學生可以快速回答相關問題并且正確率較高,但有的學生回答較慢,而且錯誤率較高,這就說明不同學生產生了不同的預習效果,彼此之間的差異性較大。
在預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產生預習問題,然而,教師不能時時督促學生的學習,及時回復學生的問題。雖然現在的教育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料查詢所需答案和文獻,但是這并不代表學生就能輕易理解較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也就不能避免學生的預習出現偏差。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輔導,學生可能會在第一時間內無法正確消化和解決遇到的預習難題,在無形中就升級了預習的難度。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產生的預習問題,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等多種互動模式完善學生的理論結構,盡可能快速回答學生提出的預習問題,以便給予他們充足的預習動力。
筆者在課堂上會詢問學生的預習問題,這樣一是可以檢驗學生是否真正預習了將要學習的知識點,二是可以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以便筆者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比如:在布置預習“立方根”課程的任務時,筆者發現部分學生片面地理解了立方根的概念,他們并不會用根號表示數的立方根,詢問原因,是由于這部分學生混淆了平方和立方的內容,而且在預習過程中對結合平方根知識類比立方根的概念產生了一定疑惑,這部分學生比較怯懦和膽小,他們也不敢尋求教師的幫助,自己死摳概念而并未取得預期的預習效果,嚴重打擊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改革學生的預習教學策略依然任重而道遠,教師要秉承認真負責的態度引導學生正確展開預習活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因地制宜的預習教學方案,有效地督促學生的預習言行,以便全面深化我國教育改革的步伐,盡早實現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