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初級中學 王 蓉
在“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因素是要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并且要深度地去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很多問題,主要是由于初中的數學知識是具有難度的,出現的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對數學理論的理解和對理論的運用。面對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會對學生將來的數學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深刻分析在初中教學里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的措施是當前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這對于提升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是有很大幫助的。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一刀切”一直以來是最為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模式是落后的,且無法應對教育發展實際中的需要,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是要使教育方法更加獨特,也就是所謂的“個性化”。為了適應初中教育過程中的實際需要,幫助學生們進行深度學習,我們應放棄落后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為學生們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不斷提升數學綜合素質,根據學生的學情開展針對性教學,才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深度。
例如,在教學圓的相關知識時,在面對數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時,他們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可能并沒有那么好,所以教師可以著重對于“圓的周長”“圓的面積”等相對簡單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最為主要的時間要運用到對于圓的基本性質的學習,幫助這些學生們打下良好的基礎,以應對后續的問題。面對數學基礎相對較好、理解能力強的學生時,他們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強,教師們可以在講完基礎性質后,根據情況進行高難度的問題講解。如果針對這些同學只是講解基礎知識,那只是在浪費時間,所以要進行難度的提升,比如繼續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和圓的位置關系”“內切圓”“外切圓”等更為深層的知識點,這樣將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既實現了深度教學,也將因材施教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整體化教學,通過整體化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數學學習。
在初中數學教材中,對數學知識的編排都是采用單元、章節的形式,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對零散的數學知識進行整合,從而使學生們的思維能夠連續起來,能夠根據教師的引導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一課時,應該將方程的基礎運算和學生們的獨特思維方式緊密結合起來去構建知識體系框架,根據方程計算過程中的差異性進行區分、整理,以最為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為初始點進行整理。第一課時可以將主題設置為“探索算式到方程的進化過程”;第二課時可以將主題設置為“列方程的秘密探究”,不斷指引同學們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運用上進行不斷的拓展;第三課時可以將主題設置為“聚焦一元一次方程”,將方程的完整性凸顯出來,指引學生們依據量的差異性不斷探索出相同的方程式,不斷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深度學習不僅體現在引導學生對數學基礎問題進行學習上,而且還有課本內容以及對于課程進行再一次的研究與整理,不斷提升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綜合素質。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較有意識地去養成學生們對于數學的獨特思維,在課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和自己的教學目標時,教師可以對相應課程進行改編和整理,最終使課堂內容達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角平分線的性質”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結合“角平角線的性質”對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現象進行論證的數學活動,讓他們依據課本中給出的基本理論自主地去推倒和研究,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激發了靈活運用數學思維的能力。這不但增強了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的認知能力,而且有利于他們對于知識的深度學習。假如教師們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這樣只會凝固學習氛圍,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
課堂追問是提問的繼續,而提問環節是數學課堂上不可或缺且最為精彩的一步,追問在初中數學中是極為重要的,追問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深度。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才能夠緊跟教師的教學節奏,不斷進行深層次的學習。
有許多學生會因為自己的學習效率下降而產生不解,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沒有能夠理解知識。假如教師能夠將問題分析透徹,理出解題思路,把追問形式代替思維轉化,這樣就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了解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程度,再采用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問題進行追問,通過追問不斷拓展學生思維的縱深,將學生帶入數學世界的深處,既活化了數學教學,更提升了數學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中位線后,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連接任意一個四邊形的各邊中點,所形成的新四邊形是什么形狀?請你說明理由。當學生得出結論為平行四邊形后,再進行追問:四邊形如何變化可以得出菱形、正方形等?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于中位線的理解深度和運用程度,又使他們重新復習了一遍四邊形的各種性質。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化的數學學習十分重要,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