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射陽縣海河鎮官灘小學 楊義勇
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推進美術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強對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充分利用這些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教學,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美術這門課程的理解,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自主想象與獨立思考的綜合素質,進行啟發式教育,讓學生的自主發展和美術教學效果最優化。
現今,美術課程資源已趨向于多元化,不僅僅局限于美術課本,更多的是來自于生活中對美的感悟與探索。美術教科書只是連接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老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借助橋梁讓學生來初步感知美術。其實,真正的最好的“教科書”在課外,比如美術館、畫展、博物館、文化宮和藝術工作室等富有文化氣息、藝術氣息的地方和大自然的景物。教師應該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教學與指導,引領學生自己去感悟美。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中也突出強調了課外美術資源開發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美術課程要更多地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結合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讓美術走進學生的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偏好,并找準當地文化的發展方向和趨勢,發掘當地已有的美術課程資源。通過對社區、家庭、學校周邊等進行走訪調查,找尋地方美術課程資源與特色。將這些地方資源加入教學方案的同時,要考察此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發展是否滿足該地區學生未來的發展需要,是否具有更大的兼容性與包容性,是否滿足學生的學習偏好,是否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習習慣。在美術學習資源的不斷開發中增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好奇心與興趣。在新的美術課程資源探索中,美術課程目標要求指出,要全力改善傳統教學課程單一的不足,豐富美術課程教學,實現教學資源的多樣性。根據學生的自身學習情況和條件,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使美術課程資源符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具有多元性和適應性。在活躍的氣氛中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美術課程,感受美術的魅力,使美術體驗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服務于學生的生活,轉變學生對美術的學習態度。
農村地區因為交通不便,經濟發展不夠發達,一直是教育改革的薄弱地區,美術教育在一般的學校教育中又屬于不夠重視的部分,很多學校往往會忽視美術課程的教學,農村地區為了追求其他主課的教學效果,這種趨勢更甚。加上農村地區學校的教學資源短缺,教育資金微薄,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所以很難在常規的方向進行教學資源的探索。但是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及人文資源為農村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機會。教師要充分把握農村特有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美術興趣和技能的培養,增強農村學生的美術自信心。
春夏秋冬、晨霞暮靄、陰晴雨雪,豐富的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為農村的美術教育教學提供了廣闊無邊的資源。秋風中的落葉,陽光下的田野,豐收的景象,寧靜的冬夜,一切都為農村的美術教學、農村孩子的美術學習及農村美術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城里學校不具備的自然資源。針對這些自然條件,怎樣使學生從中感悟到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系,從而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并且享受美呢?凡·高說過:“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泵佬g大師凡·高用油畫表達對大自然的情感,齊白石用水墨表現對動植物的喜歡之情。
美來源于生活,而一般的美術教學總是學生端坐于教室、教師堅守在三尺講臺口若懸河,枯燥的理論知識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學生對于某些知識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對美術的興趣必然不高。讓孩子走出課堂,走近生活,自己去尋找,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美術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也要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如組織學生到田野中去欣賞野花、野草、小橋、流水,去認識莊稼,去野外玩沙、玩水,撿小石子、小貝殼,并用這些自然物進行美術建構,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游玩,讓學生感受到原來每天見到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蟲鳥魚獸,是多么的美麗,我們就生活在美的世界里啊。在游玩與實踐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知器官,讓學生對美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
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都是師生在教室里看課件、欣賞范畫、演示畫法、師生交流、學生創作。這種上課模式對于美術課來說雖然比較實用,但時間久了,孩子們也會心生厭煩,課堂教學效果并不好。如果適時走出課堂,到野外去仔細觀察,和大自然親密接觸,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畫昆蟲等小動物,就是通過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瓢蟲、螞蚱等爬行動物,體驗細微之處蘊含的美,培養孩子細致入微的作畫習慣,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孩子對于身邊各種小爬蟲是很感興趣的。如果我們把課堂放在田野里、草地上、大樹下,效果就會更好,更能夠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孩子們在大自然中上課,更能夠仔細觀察爬行動物的特點并體會其美感;了解不同爬行動物的生活環境與習性。另外,把課堂放在野外,可以使孩子的心情更加放松,想象力也可以得到自由的飛翔。
又如畫花草樹木等植物,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花草樹木的外形對比,找出不同特點,并嘗試用不同的繪畫方法表現植物的不同特征。培養孩子觀察的自覺性,養成觀察比較的習慣。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孩子們在這種創作過程中身心也是快樂的。在游玩中學習,學習的效果是最佳的,除了美術知識的學習,美好人格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以大自然為課堂,描繪身邊的景物,孩子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美術的興趣就會更濃。
在我們的身邊可以找到不計其數的手工制作材料,鄉村的稻草、石塊、樹根、麥稈……大自然中的許許多多的植物為學生提供了天然的手工材料,廢舊物品也可以變為制作精美拼貼畫的材料。在每種材料的特點和作品之間存在一定聯系,只要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的聯系,就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農村最多的材料是泥土,玩泥是學生的一大趣事,滿足了學生的興趣需求,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泥塑是立體化的表現之一,活用雙手,接觸泥巴,親近泥巴,用立體方式來表現事物。同時也讓學生明白,藝術的發現與塑造來自于生活的點點滴滴,要懂得去觀察生活,不要忽視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要積極開發一切可利用資源,盡最大可能利用到學校的各種已有教學設施、校外的一些公共教育活動區域和場所以及農村本地的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加入到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中來,在交流與討論中,了解彼此的生活、三觀、情感、態度等,從而找到開發美術課程資源的突破點。教師在教學中始終保持引導者的角色,讓教學保有余地,留給學生自主想象與思考的空間,這也保留了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