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大元帥府小學 黃 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能有效。”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至于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采取生活化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繼而達到高效的教學目的。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實際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語文課堂,以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更好理解與掌握,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生活化教學指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創設生活化情境,喚醒學生的生活意識,促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手段,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是教學改革提倡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既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也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時對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第一,生活化教學是課程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與推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很大變化,課堂教學更加強調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并注重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有效資源,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的開展都離不開實際生活,只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語文內容,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第二,生活化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智力及思維等方面的發展尚不成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依靠于具體的感知,這就要求教師盡量結合實物進行教學,所以生活化教學就顯得尤為必要。因為生活化教學就是以“實物”為依據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滿足小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應采用生活化教學手段,將知識與生活進行融合,幫助學生理解難懂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創設生活情境,增強學習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主要是在生活中通過體驗與感悟而得到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無法理解課文的深層含義。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知識,得到體驗,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親身經歷感悟生活,在獲得精神滿足的同時幫助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以《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教學為例,課堂中,講到海底的生物很豐富,筆者先讓學生讀一讀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并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與同桌分享,接著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海底的美景,讓學生結合課文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所見到的海底生物是不是與作者所描述的相似呢?”有學生說:“是的,我曾經去玩浮潛,潛入海底時,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種類的魚,顏色可好看了。”有學生說:“我去海洋館就看到過各種各樣的珊瑚,的確有的像綻開的花朵。”還有的學生說:“我去海產市場,見過海參,它是沒有腳的,動作很緩慢,就靠身體一伸一縮地前進,真有趣!”聽了學生的想法之后,我說道:“大家說得非常好,看來大家對生活中的事物觀察得還是非常細心的,而且對我們的學習也有了很大幫助,接下來我們跟著作者一起繼續去欣賞西沙群島的美景。”由此可見,借助多媒體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不僅有效喚醒了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內容,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運用生活化語言,促進知識理解。語言是一門藝術,是教師傳達知識的基本載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生活化語言,不僅能降低知識的難度,還能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生活化語言的運用,為語文課堂注入人文氣息,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語文知識,提高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講《寓言兩則》這一課時,筆者就先為學生播放了關于這兩則故事的動畫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用動情的語言為學生講述這兩則故事,這樣不僅能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有更好的體驗,從而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寓言故事中的道理,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
3.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全面發展。教學研究表明,實踐是學生學習知識、獲得知識最快的一種方式。而語文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可更深入地體會文章情感,領略文本內涵。為此,在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自體驗的過程中,領略文章中所蘊含的文學價值,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例如,筆者就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戶外郊游,讓學生更多地接近大自然,更多地接觸人文生活,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感記錄下來,表達出來,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如,在學習完《聽聽,秋的聲音》這一課之后,筆者就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中,讓學生感受秋天的景色,聆聽秋天的聲音。在學生感受濃濃秋意的同時引導學生品味秋天如詩如畫的美景,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與文章產生強烈的共鳴,真正實現生活化教育的價值。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必然方向。當前階段的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還處在探索階段,只有我們教師努力鉆研,不斷探索生活化教學方法,本著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原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為語文課堂注入活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從而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