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德惠市大房身鎮楊樹中心小學 孫麗華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基礎,青少年的法治素質決定了全民法治素質。要想培養青少年的法治思維,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從當今青少年的生活出發,站在學生的視角,在課堂上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教授法治知識,帶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法治知識。
新教材采用繪本的形式,通過漫畫把要學習的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更適應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和理解,但對教師而言,就需要加大對教材解析的力度,要明確地理解教材所表達出來的更深層含義。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要準確把握住教材章節設計的用意,深度挖掘教材對學生要求的綜合素質,根據教材的目的,培養學生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新教材突出了“自己”的責任,著重培養了學生對于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不同的責任和意識,同時把“法治意識”傳遞給青少年,告訴他們如何法治生活、如何用法治保護自己。教材更多注重對學生的初步啟蒙,在初步了解規則和法律方面提出要求,要求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比如:教材的第一課是“鏡子里的自己”,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會帶領學生去開展“照鏡子”這一個活動,倘若只是通過鏡子發現自己的樣子,就不能深刻體會到教材的作用。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通過鏡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要向學生傳遞“以人為鏡”的理念,幫助他們更好地接受別人的建議,教會他們更好地處理人際交往關系。除此以外,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發現自身不足,更要在如何改進提出建議,針對不太注重自己衛生情況的學生,教師要采用合適的方式指出問題,并向學生提出指甲不能太長,衣服上不要有泥土等等要求。
1.創建問題場景,啟發學生去探究知識。問題是求知的動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根據課堂內容進行提問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擁有更深程度的記憶。通過問題的提出和回答,教師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注意力是否集中,同時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利用教材上的學習內容繼續深層面學習,循序漸進,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比如:在《上學路上》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同學們知道有哪些交通規則”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會給出“紅燈停,綠燈行,黃燈請你等一等”的回答。教師先對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總結和正誤判斷,然后再向學生提出:“為什么要遵守交通規則?”同學會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再提問:“如果不遵守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等學生回答后,用多媒體向他們展示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慘重后果,警示學生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最后再提問:“在以后的生活里該怎么做?”一步步引領學生認識到該如何遵守交通規則,并且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傳遞給父母和家人。
2.創建故事場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道德與法治教育本身就枯燥乏味,很多知識與規律比較抽象,對于年紀比較小的學生來說不是很好理解,記憶起來也比較吃力。教師針對這一現象,應該改進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運用來教學,而不是因為應付考試而忽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本身的意義。首先在日常教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豐富課堂的內容,采用低年級學生喜歡的故事、影視片等形式傳播道德法治知識。比如:在學習《我們愛祖國》這一課時,教師就不要采用大數據的方法,而是向低年級學生講述抗戰時期的故事。就像“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小英雄雨來”這種既能符合他們年齡特征又真實感人的故事,或者放一些比較有意義的紅色動畫,幫助學生了解祖國一步步繁榮的艱辛。通過故事的分享,可以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增強對知識內容的記憶。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只有真實的、來自身邊的真情實感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學習。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陸游也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敝粚W生進行書本上的學習遠遠不夠,“道德與法治”這門課開設的目的是讓學生對自己有責任感,能夠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熱愛自己的祖國;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規并且可以自覺遵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證自己的安全。教師應當多開展一些能夠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活動,訓練學生在遇到不正確、危險的情況時可以做出正確的反應。教師要向學生講授法制的知識,告訴學生如何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面對危險時如何逃跑和自救;要讓學生認識到是非對錯,培養正確的,積極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面對生活中的真實事件時,我們對于學生的教育就要更符合實際生活,例如:雖然我們在課堂教育中認為插隊是不道德的行為,但在現實生活中,當學生面臨緊急情況時,我們就要“允許”插隊,而不是死板、不知變通地認為插隊是不可容忍的?,F實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更復雜,我們要培養學生判斷自己是否擁有足夠能力,如何才能以不威脅到自身安全為主。比如:開展危險時的自救和救助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溺水時救助和被救助的角色,一部分學生會認為,自己會游泳就跳下去救人;一部分會愣在原地;一部分會去尋找幫助。教師要以保證學生的安全為前提,及時糾正學生中可能出現的不正當、危害到自身安全的行為。例如:阻止學生下水救人的行為,向學生簡述下水后可能帶來的危險等等。教師要向學生介紹最合適的救助辦法,讓每位同學參與到游戲的同時,結合現實實際的條件和可能性,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1.學校營造文化氛圍,注重法治宣傳。法治教育不能僅僅依靠于“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堂的學習,法治教育不是孤立無緣的,它和語文、數學等學科都可以建立相關練習,只有各個學科都在不同程度地對關于法治教育問題進行滲透,才可以更有效率、更具效果地發揮作用。學校應該多開展關于法治教育的講座,利用宣傳板、黑板報等形式向學生傳遞法律法規知識,營造書香校園、法治校園,讓學生沉浸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中,讓學生在獲得參加活動的快樂同時學習到知識。
2.家校結合,共同向低年級學生傳達法治教育。雖然學校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渠道,但家庭教育是學生能夠健康成長的必然條件。家長受自己本身知識儲存和經歷的影響,對待學生法治方面的了解各不相同,對于如何向學生傳達法治教育的方式也不了解。學校應該主動和學生家長聯系,向學生家長傳播法治教育的作用和意義,但同時要注意減輕家長的負擔,不能把教育工作全部歸咎給家庭教育。學校和家庭要相互合作,出現問題及時解決,針對學生情況及時改正,幫助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里都能了解法律法規知識,并且能夠運用法律法規來保護自己。
總之,中小學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最基礎的教育,如何讓新一代青年能夠了解法治,如何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要法治教育從孩子抓起,在低年級就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滲透。當低年級學生都對法治有基礎的了解,能夠用法律來保護自己,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