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黎明湖校區 鄭茶英
小學階段是學生在成長途中能夠擁有健康心理的基礎和保障,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最容易的階段,當今大多數學校和家長對待小學生心理問題都不太在乎,往往忽略學生打開內心的最好時機。教師應當多注意學生的行為舉止,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學生能夠積極健康地成長。
教師應該主動去觀察和了解每一位同學的日常行為和主體性格,如果可能最好以一段時期為周期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記錄。裴斯泰洛齊曾說:“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睛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看孩子的眼睛、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內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小學生年齡較小,經常會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在行動中,只要能夠細致地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就可以在大致上推斷出學生的心理狀態。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能打擾到小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在不確定學生是否遇到了自己難以處理的問題時,不應該刺激到學生的情緒,以防學生對教師的行為產生誤解和厭惡。教師可以在每天的課堂上的微動作、班級活動的參與程度以及其他教師對學生近期表現的評價等方式來觀察學生,如果學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會保持抑郁、悲觀、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極情緒,教師應該引起注意。
比如:在一次課后要求班長收作業的時候,當班長走到小軍座位前時,小軍一直和周圍同學聊天,故意不理會班長。班長再三要求小軍拿出作業的時候,小軍態度才十分惡劣地拿出作業本并且扔給了班長,我注意到這一現象的反常性。在課下把小軍叫到辦公室,問他“班長最近表現怎么樣?”小軍支支吾吾不說話,并且覺得是班長告狀,我是來懲罰他的。我告訴小軍我只是想了解一下班長的情況,小軍慢慢表示是因為上課時班長阻止他講話,所以覺得班長對他有意見,所以才會和班長對著干。我糾正小軍這種錯誤的想法,在我的開導下,小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找班長和好。
小學生在行為處事時很容易出現問題,教師應當主動發現問題,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疏導學生心理的煩惱,給他們帶來積極的影響。
佐藤學說:“要想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首先要懂得傾聽學生,除此之外,別無它法。”由于各種客觀的原因,學生總會在主觀上認為教師會和自己“站在反對面”的,總是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和教師分享自己的快樂和煩惱。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多接近學生,多去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做學生合格的傾聽者。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日記和小紙條留言的形式,通過書面的形式和一些比較內向的學生進行交流,具體了解學生遇到的問題。當教師了解到學生遇到難題后應當主動聯系學生進行談心,了解到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再對學生進行心理調節工作,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擺脫遇到的逆境,促使他們養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在談話中要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不能把學生的看法“一棒子打死”,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要保證學生的秘密不能泄露,給予學生充分的隱私和尊嚴,相反學生也會給予教師信任。
比如:在一次放學后,一個女孩子偷偷哭著來找我,還沒等我問她發生了什么事。她就把試卷拿了出來,考了不及格,然后就開始哭說:“老師,我是不是很沒有用啊,我很努力學習,但是我總也考不好,我不想回家了。”我沒有直接對這個女生進行鼓勵,而是聽女生慢慢地講她在學習上的困難,以及家里在學習上給予她的壓力。等女生情緒平穩下來,我先安慰了女生,鼓勵她不要因為一次失利而放棄自己,幫助她尋找她在學習和考試中的問題。在女生離開以后,我去聯系女生的父母,和他們講述學生的現狀,希望他們減輕學生在學習上的壓力,女生的父母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后來這個女生的狀態很快調整過來,并且主動擔任班委,為班級做貢獻。
問就是要教師放下老師的身份,和學生交知心朋友,主動對他們的情況進行發自內心的交流,教師要向學生傳遞出一種老師永遠是學生遇到問題后最堅強的后盾,可以和他們一起解決問題,可以了解他們真情實感的朋友。”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在詢問學生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鎖,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要盡量和學生做到“感同身受”才能讓學生得到心靈上的寄托,能夠覺得和教師談話可以改變他現在所處的情況。
比如:我發現班里一個平時比較聽話的學生突然變得不完成作業,和同學打架,甚至有其他老師說,他會在課上頂撞老師。我觀察這個男生一段時間,發現他并不是真的“變壞”,但在回家前他一定要把自己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對待老師的批評并不在意,更像是達到了他的預謀。我主動找到男生詢問原因,男生不解釋,要求叫他家長來解決問題,我看到這個情況,懷疑他是希望靠這種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我問:“最近家里出了什么事嗎?”男生否認;“爸爸媽媽吵架了?”男生又否認;“你是當哥哥了嗎?”男生突然哭了起來,原來男生覺得父母的注意力都在剛出生的妹妹身上,覺得父母不愛他了,所以采取這種極端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存在。我和男生說:“我也有一樣的感覺,想不想知道老師是怎么處理的。”我向他說明父母依舊是關心他的,并鼓勵他主動和父母去談論這個事情,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師應該對群體同學一視同仁,不因個人的喜好而對學生有特殊對待,讓每位同學都能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溫暖,教師平日里應該多去關注一下班級里的弱勢群體、心理比較脆弱的學生,慢慢引導他們走向堅強、健康的心理。教師要“因材施教”,對待家庭關系復雜的學生,就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勇氣;對待調皮搗蛋的學生,就要讓他們意識到責任的重要性;對待平日里性格孤僻、內向的學生,就鼓勵他們主動和別人交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及時幫助他們,以朋友的身份去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幫助他們擺脫消極情緒的困擾,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教師不要給學生一種談心就是犯錯受罰的錯覺,而是把辦公室變成學生的心理輔導站,一個能講心里話,能尋求解決問題的地方。
教師可以通過開展關于健康心理的主題班會幫助學生認識到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要告訴學生心理出現問題不是一件羞恥的事,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協助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測量和評估。教師要向學生分享一些緩解情緒的方法,建議他們能夠采用記日記的形式把不愉快寫下來,鼓勵他們在遇到問題后,積極主動向老師、家長、同學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總之,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和生理都還處于不成熟階段,這一時期的教育直接決定了學生日后是否能健康成長。擁有健康的心理,能夠幫助他們在以后抵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能夠決定他們以后成為什么樣的人。教師在這個時期的正確引領,對于學生健康成長起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