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愛華
早在1932年,美國教育學者沃勒就在《教學社會學》中率先提出了“課堂生態學”的概念。而在我國,學者一直將關注點放在生態環境教育的研究上,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部分目光開始轉移到生態式教育的研究上。即便如此,基于現實需要,絕大多數的研究重點還是在生態環境教育上,這對教育界的生態模式運用是個遺憾。因此,本文將對已有的部分文獻做出述析,基于校本實踐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實踐策略,從而對生態教育的推廣和實踐應用做出貢獻。
學者們對生態教育的概念界定并無太大差異,如田燕在《對話:生態教育視野中的師生關系》中就表明生態教育是指按照生態學的觀點思考教育問題的教育觀,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輸式教育、園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發展出來的新型教育;又如解希靜在《生態式教學——一種全新的后現代教學模式》中認為,生態教育強調以一種生態的眼光、原理和方法來看待、思考、理解、解釋復雜的教育問題,并以生態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實踐;而毛文鳳則將生態教育建立在生態智慧之上,將其理解為灌輸式教育和園丁式教育的對立面,是一種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體的教育。
總結這些觀點得出,生態教育其實就是用生態學的觀點思考和研究教育問題,在逐漸生態化的教育環境中不斷實現教育內涵的創新和發展,進而為課堂教學模式找到更適合的發展道路,為師生的相處尋求最佳模式,最終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目標,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達到教育的理想狀態。
具體到筆者所在的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勵才實驗學校,我們所理解的生態教育就是要在生態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指導下,運用生態學的理論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來思考學校教育問題;生態教育要充分利用優質的原生態教育資源,在學校自身發展過程中逐漸克服非生態的違背教育規律、反人性的短期行為,營造學校人文生態的教育氛圍,賦予師生快樂成長的空間,激勵師生充滿自信和希望。
(1)和諧整體性。
在生態學和生態哲學的觀點中,“天人合一”“人與世界是同一的”等理念都表達出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以此為理論基礎的生態教育則也是一個和諧一體的教育整體,它包括教學環境、教學課堂、德育模式、師生關系等。各構成因素間相輔相成、相生共長,共同組成和諧的生態教育體系。
(2)適度性。
生態教育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性格、不同水平、不同興趣的學生制定出符合他們特征的學習計劃;考慮到教師的現實需要,在教學任務布置與師生共同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適合的教育”就是對生態教育適度性特征的最好詮釋。
(3)交互開放性。
教育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只有不斷吸收、接納新的理念和方法,保持對外開放,才能增強系統內的生命活力。倘若一直閉門造車,則不能及時接收外界最新的信息,就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同時,教育體系內的研究成果也可應用于其他領域,形成一個循環發展的“生態系統”。
良好的教育環境是構建生態教育的基礎,教育環境既包括硬件設施,也包括文化氛圍。首先,教室的硬件配置要符合生態教育特色。教室桌椅的排布方式、燈光的亮度是否適宜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其次,校園氛圍、校園文化環境更加重要。生態教育下的校園環境應該是綠色的,同時又要充滿生活氣息。通過雕塑、建筑、壁畫等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觀念,傳遞生態教育的理念。為此,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的生態環境教育。比如讓學生獨立養護花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尊重自然、愛護生命。
生態教育的主要關注點在生態教學方面,其中包括生態課堂、生態課程、生態管理等。
生態課堂倡導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式教育。生態課堂中師生平等,互相促進。隨著時代的變革、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方法也在不斷趨向生態化。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方法多樣化,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各種合適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合作探究法、討論法和發現法等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團結能力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活潑生動的生態課堂,能夠讓學生的學習天性自由釋放,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生態教育的課程設置要本土化、生活化。黃強在《生態教育:立足現在走向未來的教育》中明確提出:“在基礎型課程空間里,對課程內容作本土化處理,能使之更具活力;在拓展型課程空間里,把生態鄉土教育資源作為開發重點,能使之增添‘綠色’與‘泥土味’;在研究型課程空間里,把家鄉這塊生態島建設熱土作為研究對象,能使之多一份責任意識。”教學內容的選擇也要精選生態化內容,注意知識間的聯系,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態關系。當然,教學內容也必須貼近生活、回歸生活,這樣的教學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接受和感悟。當然,教學內容的設置要跟教材有關。教材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應該成為一個“對話者”。
生態教育承認和鼓勵每一個學生所擁有的內在素質的生態系統不盡相同,但它們必須處在一種動態平衡、和諧發展的狀態之中。生態的教學目標也應保證學生整體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再只關注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要讓學生知道知識是怎么來的、怎么應用,這才符合生態教育的主動性、生成性。
課堂的提升、學生的進步,離不開教師的專業成長。生態隊伍的建設依賴于每位教師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科特點精心鉆研,打造個性化課堂,形成對話式師生關系。同時教師要自覺更新教育觀念、自主轉變角色,更多地使用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幫助者、觀察者、傾聽者、研究者、記錄者等詞匯來定義自身的角色。
3.生態德育方面。
完善富有“生長”特征的生態德育體系。學校以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為基礎,舉辦生態文化活動;以特色主題為指導,舉辦德育建設活動。這些活動讓教師從中得到更生態的職業發展,讓學生享受到更本真的快樂。
生態教育內涵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改進,不變的是讓每一位師生都能自信地在這方樂土放飛他們的青春夢想,讓每一位師生擁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生態教育就是尊重教育規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綻放屬于他們的活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基于對以上相關文獻的學習和理解,我們將圍繞“生態環境規劃、生態課堂構建、生態課程開發、生態德育實踐和生態管理體系”等方面開展研究,力爭形成“生態校園文化”,為更多學校的具體教學活動提供參考。但愿志之所趨,無遠弗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