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琴
“新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課程的改革,應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開放的多媒體時代,人們日常交流使用頻率較高的微信群,也成為學生暢游學海、自由生長的平臺。孩子們在微信群中,晾曬聽、晾曬說、晾曬讀、晾曬寫,在充分享受語文學習美好與快樂的同時,語文的綜合素養也得以全面提升。
視頻里,一年級有一位同學正有模有樣地吟誦開學第一天老師送給他們的禮物——班詩《小蝸牛》:我是一只小蝸牛,一只快樂的小蝸牛,走到東,走到西,校園美景看不夠。我是一只小蝸牛,一只好學的小蝸牛,看看書,寫寫字,小伙伴夸我真不錯。我是一只小蝸牛,一只幸福的小蝸牛,不著急,慢慢走,爸媽老師不松手。
學生的語文學習形式,就其外在表現形式來說,無外乎聽、說、讀、寫、背等,而貫穿其中的就是核心能力——“思”。學生始終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在練說的過程中,既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充分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語言能力獲得發展的同時,也讓思維能力獲得發展。
老師將孩子們課堂書寫習字冊的場景與家長分享。隨時要求書寫漢字的握筆姿勢:老大老二對對齊,手指之間留縫隙,老三下面來幫忙,老四老五往里藏。同時強調與坐姿相關的三個“正”:桌子正,身子正,本子正。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就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低年級是孩子們學習的起始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整個低年級階段的首要任務。同時,低年級也是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知識高峰的奠基階段,看似簡單的語文基礎知識,也要通過多種手段步步夯實。識字寫字是整個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一個生字,需要讀準字音——平舌音翹舌音的分辨、前鼻音后鼻音的發音等,都需要準確練讀;認清字形,要把握生字的結構、也要掌握生字的筆順;一個生字的書寫,需要充分運用好田字格,展現漢字的正確、規范、美觀,讓學生充分享受漢字的魅力,于潛濡目染中弘揚漢字文化。打好扎實的語文學習基礎,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才能增強學力,越走越遠。
在一個涼快的早晨,媽媽帶我們一起去購物。到了大潤發超市,媽媽給了我和姐姐一百塊錢和一個硬幣。我們把硬幣放進購物車放硬幣的地方,這樣才推動了購物車。在超市推了一會兒,我們的車里就有了許多東西:有圓圓的卷心菜、甜甜的南瓜、小小的桂圓、扁扁的紫角葉、方方的小茶干、細細的粉絲、有營養的胡蘿卜、紅紅的番茄、可愛的紗布素雞和翅中。付錢的時候,收銀員阿姨算出我們一共要交66元,我們拿出100 元,人家給我們找了34 元。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開放的多媒體時代,學生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引導的,不僅是老師,還有家長、同伴和生活中接觸到的許多人。孩子們學習的渠道,也變得更加開闊:電影電視電話,散步乘車騎行,逛街購物旅游,在實踐的過程中,所有感官得以調動。學生的見識增長了,學力增強了,儲備的營養豐厚了,語言表達也就有了源頭活水。
這幾天,我一直在讀《我的爸爸叫焦尼》這本書。書里面講了有一個小男孩,他的名字叫狄姆,他很聽話。有一天,狄姆的爸爸來了,狄姆很高興,他們在一起的這一天時間,爸爸帶狄姆去了很多地方,熱狗店、電影院、餐館……每去一個地方,狄姆都會說:“我的爸爸叫焦尼。”最后爸爸要走了,他也在火車上說:“這是我的兒子,最好的兒子,他叫狄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珍惜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每一天。
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每個學生的閱讀感悟都是獨特的,孩子們也在閱讀的濡養中開闊了視野。他們用自己能書寫的鉛筆,寫自己想說的話。在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表達中,情感在傾訴中升華,認知在共鳴中發展。在讀、寫的同時,他們自己會思考,去評判故事中簡單的人物或情節,也會逐漸提升思辨能力。
考完試的這兩天,我在爺爺奶奶家玩得很開心。可是昨天有人說:“到了三年級,就要換老師了。”我聽完有點難過,我可不想換老師。我記得老師考試前對我們說:“一定要細心,細心,細心。”可我考試時還有一點點粗心,真擔心老師一生氣,就不教我們,我甚至想再考一次給老師看看,來證明我是一個可以細心的學生。我已經習慣了每天一到班上就能看見楊老師和徐老師。有時楊老師開會幾天不在,我們都很想念她,想她給我們上課、想她給我們加星,想她滿臉的笑容。我可不想到教室看見別的老師,還以為自己走錯教室了呢! 楊老師,有你真好! 希望你能一直陪著我們,看著我們長大!
只有寫,才會寫。低年級的孩子,寫話要求不能拔高,只需要他們將心里想說的話寫明白就可以。文字具有傳情達意的功能,“言為心聲”,一切心語皆情語。這位小朋友的動情傾訴,來源于老師日常教學中點點滴滴的關切、字字句句的叮囑、分分秒秒的付出。老師的好,學生會感覺到,哪怕僅是低年級的孩子。師者,不僅傳道授業解惑,還有給學生學習過程帶來的人性的美好,以及能夠讓學生享受到的幸福感。
只要愿意,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打造溫暖的學習場。作為一線語文教師,也可以讓微信群,這個受眾廣泛的交流平臺,變得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