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建湖縣育紅實驗小學 梁 娟
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可以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大推動力,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全面激發(fā),進而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課堂學習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基于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一方面,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的缺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數學應用能力的運用,另一方面,在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可以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作為小學學生,他們的智力還處于發(fā)展階段,其思維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能力比較差,再加上數學教材知識中數學術語比較多,距離學生實際生活比較遠,為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照本宣科,將系統化的數學理論直接灌輸給學生,也不利于小學學生對數學內容的掌握。針對這些情況,教師應該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在生活中尋找相關的教學知識,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讓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千克和克》這一節(jié)課程時,為了讓學生可以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從而進行簡單的換算、估算,并逐漸提高估算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體會抽象的數學概念。首先,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請全班學生上秤稱一稱自己的體重,用千克作單位記住自己的重量,回家將自己的體重告訴父母。隨后,在課堂學習中,讓學生上講臺上稱書包、書、文具盒等一些物品的重量,并以斤、公斤、克、千克為單位記在黑板上。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初步了解到一些重量單位,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學習的興趣。然后,教師請學生拿出提前準備好的2 分的硬幣,放在手心掂一掂,在親身實踐中感知克這個質量單位。最后,拿出一袋500 克的鹽,讓學生進行思考,兩袋相同的鹽是多少克呢?并說出自己的計算過程。教師把兩袋鹽同時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秤上,顯示出鹽的重量……在這樣一步步的實踐操作中,學生既建立了質量觀念,又輕松掌握了克與千克之間的轉換進率,引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對學生自覺學習數學、應用數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也提高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思起源于疑,學起源于問,這也就是說,問題是創(chuàng)新和探究的基礎。在生活化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思維發(fā)展水平以及教學目標的要求,設置生活化的問題導入,為學生構建一個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所謂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導入,就是要求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時,設置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一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全面激發(fā),還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升和毫升》這一節(jié)課程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初步認識容量單位的含義,認識一些容量單位,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以及估計能力,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導入,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首先,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一些飲料瓶、飲料罐等具體物品,提問學生:在商標紙上,是否能知道這些飲料瓶和飲料罐能裝多少飲料?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既可以初步認識升和毫升的計量單位,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xù)課程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教師繼續(xù)拿出兩個大小明顯不同的玻璃杯和兩個大小相近的冷水壺,請學生觀察比較兩個玻璃杯,說說哪一個能盛水多一些,哪一個能盛水少一些,為什么?在這種對生活實際物品的探討下,學生可以很容易掌握容量的概念。隨后,請學生繼續(xù)觀察兩個冷水壺,提問:哪一個冷水壺的容量比較大?通過什么方法可以比較出冷水壺容量的大小?教師不斷設疑,不斷深化教材知識,一步步推動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原理。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客觀地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應用,進一步牢記升和毫升這兩種計量單位,深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實際生活中的密切聯系,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學習本節(jié)數學知識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蘊涵著大量的數學理論,而在實際的教材內容中,數學理論較為書面化,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產生厭倦、抵觸的學習情緒,同時還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后,并不考慮實際的數學應用,不會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只能適應考試。針對這種情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總結數學解決方式,增強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思想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節(jié)課中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為了讓學生主動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學習經驗,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師可以在課堂活動中,為學生尋找生活中數學的教學素材,讓學生體會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發(fā)展對數學的興趣。首先,課程開始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學校的籃球場,請學生仔細觀察十分熟悉的籃球,說一說自己知道了什么,并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利用熟悉的事物,可以快速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有的學生提出想知道籃球場的周長,有的學生想知道籃球場的面積……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請學生結合實際場景,利用已知的生活經驗,求解籃球場的周長,也就是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學生把籃球場的四邊相加,有的學生先利用乘法計算兩條長、兩條寬,再進行相加……最后,讓學生把所有的計算方法寫到黑板上,請學生評選出最喜歡的計算方法,同時引導學生說出計算長方形周長需要的條件,為接下來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做好鋪墊。通過找尋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補充和加工,為學生呈現生活化的課堂學習內容,可以增加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同時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