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周波 傅紹安
新課標中關于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論述是這樣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包含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六個方面。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微型片段式的結構。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可運用系統(tǒng)思維進行教與學。系統(tǒng)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方式聯(lián)結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整體性是系統(tǒng)最為基本的特征之一。系統(tǒng)思維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統(tǒng)的整體觀念。
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應整體把握數學知識,明白隸屬體系,了解知識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規(guī)律,形成有序知識結構體系。教師對已有知識進行橫向、縱向梳理,使學生在知識系統(tǒng)化的過程中對新知與舊知形成交融,實現從靜態(tài)文本到動態(tài)實踐的知識轉換,從局部思考到整體思維的構建,從溫故到知新的對接,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習得數學能力,構建數學系統(tǒng),彰顯數學之美。
初中數學教材的編排,遵循以數學知識為明線,以數學思想和方法為暗線的規(guī)律。教師需從知識體系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站在整體的高度把握和處理教材,引導學生充分把握數學的知識結構、模型結構。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整理,對數學知識回顧和再現,整體集裝零散的數學知識,拓展和延伸認知結構,促使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條理化、系統(tǒng)化,使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得以提高。
數學思維是學生新舊知識、活動經驗、數學信息的相互作用引發(fā)的認知結構重組。從生活實際到數學問題,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知識的初步認知到實際問題的綜合分析,都是形成系統(tǒng)思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如果認知結構有缺陷,就會阻礙系統(tǒng)思維的形成。完整有序的認知結構有助于形成系統(tǒng)思維。因此,在教學中需準確歸因,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某學生對新學內容,一兩個小時后就不會了。教師認為是學生理解能力差,不理解知識的內涵及外延,因此,將訓練的重點長期放在提升學生理解能力上;家長誤認為是孩子天賦不夠,無法彌補。筆者嘗試向孩子講解下題:當x在什么范圍內,|x+1|+|x-2|取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聯(lián)系數軸,筆者對絕對值的幾何意義進行講解,使之很好地理解了此題的本質:當x在什么范圍內,表示x的數到-1和2的距離之和最小。然而,第二天測試此類題型,該生又不會了。筆者按系統(tǒng)思維要求發(fā)現:該生可以順利完成準備階段,但缺乏對分析階段的模式識別和回憶聯(lián)想,被提示曾做過此類題后,立刻順利解決。接下來筆者對該生進行有效記憶力訓練。由此可見,系統(tǒng)思維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可以起到正確歸因的作用。
生活原型是由活動經驗作支撐的現實材料,便于形成數學問題,以及讓學生徜徉于經驗世界和數學世界,建立數學模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創(chuàng)設易于建構知識、攝取解決數學問題需要的信息與經驗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由數到形轉化思維,完善認知結構。
如進行“一次函數”復習時,教師設計以下題組:①當x=0時,求代數式-2x+4的值;②解方程:-2x+4=0;③解下列不等式:-2x+4>0,-2x+4<0。請根據上述信息解決下列問題:①求一次函數y=-2x+4與坐標軸的交點坐標;②求一次函數y=-2x+4與坐標軸圍成的三角形周長和面積;③當y<0、y=0 和y>0時,求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④當-2<x<1時,求函數值y的取值范圍。
探究過程中,教師給出學習活動,對學習方法給予具體指導,對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展開討論,澄清模糊認識,樹立正確觀點,重點關注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實踐能力、表達能力、探索能力、推理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理解得透,掌握得牢,應用得好。
基本數學思想是導向性的,為好思路、好猜想提供方向,是數學產生、發(fā)展的根源,是解決問題的向導,是數學思維的策略。
教師向學生滲透“建?!彼枷?,建立模型,是對數學知識進行的結構化表達,在應用與拓展的過程中,可以把現實生活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數學規(guī)律、數量關系等抽象出來,幫助學生充分經歷從生活原型到數學模型的創(chuàng)造過程,感悟數學方法,深化建模思想。問題情境源于真實的生活。教學過程中,師生可通過共同分析,將問題情境抽象成數學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儲備,采用不同方法,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圍繞問題展開合作討論。師生共同建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初中數學教材中概念、法則、定理、公式等均可建立相應模型。
反省認知就是學生對于自身認知過程、認知方式、認知水平的反思回顧、監(jiān)控與調節(jié),伴隨著對自己行為的不斷反思。在反省過程中,我們常??梢砸龑W生采用不同階段的反思。
問題反思:從問題中可以知道什么?當時想到了什么方法?如何對比方法的優(yōu)缺點?遇到同類型問題,如何選擇策略?這樣的過程實質上是對學習的自我監(jiān)控。獲得解決方法過程中的反思比找到解決方法更加重要。學生在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系統(tǒng)思維從凌亂走向有序。
當學生經歷一系列數學探究與問題解決的過程后,教師引導其進行階段反思:今天經歷了什么樣的學習過程?積累了什么樣的學習經驗?為未來學習帶來什么樣的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對數學知識本身的價值進行再認識?
一節(jié)課結束時,學生還可以反問:我學會了什么?我的最大收獲是什么?我的體會與感受是什么?我所學的內容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別人的方法對我有什么啟發(fā)?哪種方法更好?我的新發(fā)現是什么?我產生的新問題是什么?錯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需要克服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此外,筆者還建議學生進行“睡前反思”,把一天中經歷的數學問題、學習過程、數學發(fā)現回顧一遍,記錄有感受的、印象深刻的內容,以及對知識的思考、規(guī)律的運用、方法的歸納、探索的發(fā)現和問題的解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