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揚
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顯得尤為重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作為全世界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初中生而言,要較好地了解英語文化,必須在第一時間清除詞匯障礙。如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借力文本理解詞匯并加以運用,探索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培養跨文化意識呢?本文以滬教版8A Unit7 Reading:Memory Corner為例做了些許探討。
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傳授語言知識,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而忽略了文本在特定語境下的文化內涵。學生往往對閱讀文本中的英語文化一知半解,更無法很好地運用。詞匯教學在這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詞匯教學一直以來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難點,傳統的詞匯教學方法單一,脫離文本,僅僅告訴學生該詞的中文意思,不僅缺乏趣味性,且效率低下。筆者認為,挖掘英語詞匯背后的文化信息才是英語閱讀教學應該關注的重點。若對詞匯的應用語境進行深入解讀,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文化知識和信息,可以辨別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的不同,從而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面,增強詞匯學習的趣味性,有效地向學生滲透英語文化,促使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
以Memory Corner一文為例,文中開頭便出現了這樣一句:“If you make the picture big,strange or silly,you will remember it better.”對于句中“silly”一詞,學生并不陌生,所以如果脫離文本,直接發問:“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illy’?”學生都會脫口而出其比較熟悉的一層意思,即“愚蠢”。但再次細讀文章時,不難發現,如果解釋為愚蠢,那么如何理解一幅畫的愚蠢呢?顯然,該詞的這一中文意思在這里是解釋不通的,背離了其在這一特定語境中的特殊內涵。于是,筆者再次引領學生關注句子中的另外一個詞——strange,silly和strange之間用了一個連詞or,那么我們不妨大膽地猜測一下,此處的silly是否也暗含了strange的意思呢?于是,筆者帶領學生繼續讀文本,不難發現,這樣的猜測是成立的。下文作者通過具體的例子闡釋出,腦海想象出的這樣一幅畫面必須是奇怪的、不尋常的,這樣才更有利于記憶,正好印證了silly在英語文化中的另一層意思,也就是not practical。鑒于中英語言文化的差異,作者在這里引用這樣一個詞匯,也是為了增強情感,凸顯出想象畫面的不同。從這一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在英語語言的文化中,以詞匯教學為例,如果一味地索求字面意思,那就很難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出英漢差異。只有立足文本,才能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理解詞匯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語篇作為英語學習的核心內容,其中隱含著大量的社會文化信息。語篇學習是向學生傳遞英語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徑。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也正凸顯了語篇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地位。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時,要注重對語篇內容的深入解讀,引領學生發現并理解語篇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將學生置于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中,感受英語文化的特色,引導學生形成尊重異域文化的態度,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以Memory Corner一文為例,作者在闡釋用圖片記憶單詞的記憶方法時,用了這樣一個例子:For example,to remember the word“smiles”,we can imagine there is a“mile”between the first letter and the last letter.This makes it the longest word in the world.在中國文化中,就這個單詞本身的中文意思“微笑”來說,也許很難解釋其為何會是世界上最長的一個單詞。但筆者在解讀這一節文本時,聯系了上下文的語篇,上文講到要用圖片記憶單詞,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想象一幅圖,在這幅圖上寫著smiles這個單詞,而首字母s和尾字母s之間的距離有mile(英里)這么長,而其他的單詞用尺量一下,最多也就十幾厘米的長度,這樣也就不難解釋了。這樣的一個例子恰恰印證了一個道理,教師在引導學生挖掘詞匯本身所帶有的文化特征時,離不開語篇的幫助。
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不是應付考試,而是通過所學知識的積累運用于日常交際當中,即語用環境中。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文化體驗。
在Memory Corner一文中,第二個作者推薦了這樣一個記憶單詞的方法:A good method for remembering the spelling of a word is to make a short sentence with each letter of the word.這是一個記憶英文單詞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而漢字的識記顯然用不到首字母識記這個方法。英語是初中生學習的第二外語,如若僅僅是讓學生記住這樣一個理論,不加操練,未免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學生也難以將其運用于實踐。于是筆者在教授的過程中,列出了兩個單詞——true和crazy。這兩個單詞平時的拼錯率較高,于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現學的這種記憶方法付諸實踐。于是學生腦洞大開,造了很多有趣的句子,如teachers really understand elephants,crocodiles ran after zebras yesterday等,在本節課達到了一個高潮的同時,學生也在操練中體驗了英漢語言的一大差異。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出具體的文化語境,學生在操練的過程中就能提高對英語語言文化的興趣,在習得詞匯的同時形成跨文化意識。
英語教學的特殊性在于通過教授英語語言,使學生不僅要了解西方文化,更要包容不同文化習慣,也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
在Memory Corner一文中,作者推薦了用字母構詞、造句記憶單詞的方法。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大部分的學生是不太認同這一方法的,他們覺得與其花很多的時間去給每一個字母配一個單詞,不如多讀幾遍。那為何文章的作者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呢?追根溯源,還是因為英漢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對于英語是母語的學習者來說,由于詞匯量的支撐,造句并不難,但對于母語是漢語的學習者來說,英語本就是一門第二語言,詞匯量遠不及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在用這種方法識記單詞的時候必定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想很多其他的詞匯。于是,不同的學生對文中這樣的識記方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立場。因此,筆者大膽啟發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思維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
總之,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更好地習得詞匯,教師教給學生的就不僅僅是詞義,更應該借力文本,引領學生去探索更多詞匯背后的內涵,汲取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體驗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豐富中西方文化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堅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辯證思考,幫助學生掃除詞匯障礙,在體驗語言文化的同時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