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進
在日常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我們時常發現有很多教師在給學生講授一項新的動作技能(術)以后,看到學生不能掌握既定的教學內容會很著急,在他看來,這個動作通過自己的講解、示范和輔助性練習后,學生自然也就應該掌握了,不應該不會。眾所周知,“講解示范法”是體育教師通常采用的一種方法,一旦出現以上教學現象,教師便會告訴學生:再來看老師做一遍。一遍不行再來一遍,甚至是幾遍,似乎只要體育教師自己機械地重復,學生就應該會逐漸地掌握,但事實往往是“不盡如人意”。在體育常態課當中,類似這樣的,教師覺得學生應該掌握,而實際教學效果卻不太理想的現象還比較普遍,筆者對此做了研究與分析。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不是千人一面,有極大的可塑性。面對富有個性的學生,很多教者沒有務實研究,而是對其實施“一刀切、齊步走”的策略,盲目地去“改造”他們,課堂上其最突出的表現為:體育先進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最終導致體育課教學質量低下。我們必須認真地分析教學對象,獲取全方位的認知。
身體狀況是指學生的體質優劣,體質好自然運動基礎扎實,體質劣必然影響其運動效果。因此,作為教者,我們應該在接手班級的第一時間有針對性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身體狀況,特別是學生運動技能儲備的量與質,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施教學的時候可以將其作為輔助指標來考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如何利用好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其體育學習的內驅力往往被體育教師忽略,導致填鴨式體育教學模式成為當下的主流。為此,我們要逐步了解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因為興趣愛好有其外在的顯性特征,即喜歡與不喜歡,或者是感興趣與不感興趣,感興趣的不用教師多說,孩子們表現為熱情主動,不感興趣的,則表現為冷漠被動。
當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學習方式,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合作對象。但學生合作伙伴之間的“和諧度”往往被很多教師忽略,特別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倘若孩子的練習伙伴是彼此的友好對象,這會縮短他們之間的距離,練習時就會克服那種陌生感,同時會有助于提升他們無縫對接的學練,為提升課堂學練質量做好鋪墊。
教材是實施體育教學的重要載體,對這個載體,需要我們深入的認知與研究,知曉“用教材教”的關鍵,我們才能為駕馭課堂提供保障。但現實中很多教師對其只做簡單的處理,既沒有抓住其外顯的關系,又沒有看透其內在的本質。筆者曾看過一堂“立定跳遠”的教學課,教者自身對其動作技術結構等都還是比較模糊的,試問他能教會學生嗎?
熟知體育教材之間的關系是用好教材的基礎,特別是縱向關系與橫向關系,理順其是邏輯關系、主輔關系、并列關系、遞進關系,還是交叉關系等。知道了這些,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用最佳的方式匹配各類教材,輕車熟路地做到“用教材教”。
教材難易系數不同,其適用的對象當然也不同。以技巧前滾翻為例,此內容似乎是“老少皆宜”,從小學低學段到大學都能看到這個內容。但筆者認為,前滾翻雖然看似簡單,但真正能做起來卻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們認為此內容不太適宜剛步入小學低學段的孩子們。其一,學生因年齡太小無法正確理解動作要點,導致動作不流暢,甚至錯誤的定型動作,影響其后續的學習;其二,危險系數明顯高于高年級的同學,這一點已經有相關研究人員做過統計分析。因此,我們在選用教材的時候,還必須切實考慮到教學對象的身心特征,做到“物盡其用”。
確定教材的重點與難點是實施教學的關鍵,但在常態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將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僅僅寫在教案中,停留在給別人看或是應付檢查的層面上,并沒有真正地去推敲,課堂上教師的“心中”更沒有自己既定的“重點與難點”,這種紙上談兵的做法往往讓課堂教學迷失了方向,課堂教學效果自然會讓人大跌眼鏡。深層次地認識教材從而把握好重點,突破難點,是教師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因此,如何相對精準地擬定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唯有合理地擬定教材的重點與難點,我們才有可能有效提升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
方法與手段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有力支撐,但很多教師對其似懂非懂,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交流的時候教者講起來就是“云里來,霧里去”的。“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精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是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最有力的保障之一,即便是最傳統的講解示范法,也會因講法的不同,示范的各異,導致教學效果大相徑庭。
方法手段的針對性指的是教者選取的方法手段確實能解決問題,其突出表現就是能有效地突破重點,攻克難點,有了這些保證,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自然就變得水到渠成了。比如在原地投擲實心球教學中,為了解決學生感知“用力順序”,我們可以安排不同姿勢的拋球動作,如跪姿、坐姿,全蹲、半蹲,直腿、屈膝等,學生通過依次體驗,進而總結出用力順序(要領),教學效果自然非常理想。
遞進性是指我們選取的方法手段要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前面使用的方法手段能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以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正確體悟起跳腿(腳)“滾動式”著地這一動作,我們可以先安排一步的起跳練習,再安排三至五步的起跳練習,最后再安排不同速度的上述起跳練習,這種遞進的方法手段能夠很快地讓學生掌握起跳動作。
互補性是指我們選取的方法手段要主次分明,有所側重,但很多教師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搭配的方法手段無序且低效。倘若我們能注重方法手段的互補性,則可以大大地解決課堂實際問題。比如在一節跳山羊的體育課中,教者在準備活動階段安排了一些專項性的準備活動——原地展身跳、俯撐提臀分腿等練習,然后再教授學生跳山羊,這些簡易的方法手段看似簡單,但對于學生掌握該動作大有裨益。
講解示范是傳授體育運動技術與技能的常規做法,簡單實用,有時可謂立竿見影,但是如果不到位,就一定會事倍功半。何時講解,何時示范,很多教師抓不住重點,主要表現為講解無序、示范無能,更有甚者將講解與示范粗劣糅合,既浪費了時間,又歪曲了動作,學生一頭霧水。
講解的層次性是指我們在講解的時候不能無序,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根據人的認知規律、動作技術的要領有序地講解。比如武術教學,我們可以先講解上肢動作,再講解下肢動作,最后強調動作路線以及眼手協調配合等細節問題,這樣的講解才有可能讓學生盡快地掌握其動作要領。
示范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常常能在第一時間給學生建立一個正確、規范的動作表象。常規的示范面有正面、側面、背面、鏡面等,但在常態教學中,教師如果任性使用,會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筆者曾觀摩過一節廣播操教學課,教學對象是初一的新生,執教教師一直使用的是背面示范,當教師示范時其背后的學生時常在打鬧,而當教師轉過來糾正動作時,學生這才認真學練。這種單一的示范面給學生低效的體育學習埋下伏筆,低劣的教學效果自然是顯而易見的。倘若我們能將背面示范與鏡面示范有機組合使用,教學效果也許會讓人“刮目相看”。
場地器材的布置一定要服從于教學的需要,科學合理地布置場地器材不但能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而且能大大提升體育課的練習密度。在常態教學中,如果教者隨意處理,教學效果便會低效、無趣。筆者曾經觀摩過一堂腳背正面運球的足球教學,教者安排的是四路縱隊,將地標擺成四路(每路10個左右),每路12名學生魚貫式前進,依次逐一練習,這種多人一球的練習手段往往會讓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浪費在觀望中,而真正體驗動作的時間是少之又少。
場地器材是有效實施體育教學的有力保障,合理布局場地器材首先從感觀上可以沖擊學生,激發其練習的積極性,調動其參與的興奮點,讓其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其次,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練習的密度與強度。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提倡優化場地器材布局,不是盲目,更不是花哨,優化還必須在實用上花心思、動腦筋,更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設計,否則肯定是欲速則不達。還以上面所述的足球教學為例,倘若我們將練習的人數多分幾個組,球再多給幾個,至少可以大大地提升學生的練習次(組)數。
運動負荷不僅僅關系到學生承受的生理負荷,影響學生的體能發展,同時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的體驗和感受,影響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掌握與運動效果。但很多教師對此關注不夠,體育課上“拍腦袋”安排的運動負荷可謂司空見慣,根本沒有考慮到教學對象的身心特征,任性施加給學生,這種不科學的運動負荷輕則影響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重則帶來學生對體育學科的學習“偏見”。
體育課最顯著的特征是身體練習,而適宜的量與強度是保證身體練習效果最客觀的考量。規范的運動負荷必須是合理的量與強度,或者是二者的最佳匹配。(一般來說量大則強度小,反之則是量小強度大)因此,規范的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技術動作,又能有效地提升其體能,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有關研究表明,中學生體育課堂運動心率區間最佳為120-140次/分,而每節課中將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時間占到8-10分鐘為宜。
練習密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影響著運動強度,在一定條件下甚至還間接地反映著運動負荷的大小。筆者認為練習密度要適宜,這是保障學生體悟動作技術、掌握技術要領的基礎和保障,缺少適宜練習密度的體育課顯然不是一堂好的體育課。同時我們又要注意,練習密度之高低也是相對的,需要我們整體把握一個“度”的問題。
課堂是我們實施體育教學的有效載體,我們對其充滿信心,但是必須要慎重地把握好其中的一些關鍵要素,對其作出客觀的診斷評價并及時修正,才能真正地讓我們的理想變成現實,真正地實現體育課堂教學之體能與技能同步發展的目標,真正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真正讓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