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赤水市葫市小學 袁中貴
課堂導入是教學的前奏,也是促成師生共鳴的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奠定一堂課的基調,也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能夠在新課改精神的指引下,提高自身課堂導入的技能,以良好的開端開始一堂課的教學。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既要注重數學學科的邏輯思維及抽象思維的特點,又要注重與學生認知規律的結合。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以下幾種導入方法: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教師要能夠從數學的學科特點出發,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游戲、競賽等形式吸引學生參與數學知識的學習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將學生代入到其感興趣的情境中,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延伸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例如,在講到有關分數部分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卡通形象的大西瓜。當學生走進教室,立即被黑板上的大西瓜所吸引,教師在學生的好奇下開始本課的教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夏天到了,天氣很熱,爸爸買了一個大西瓜帶回家來。媽媽吃了這個西瓜的,爺爺吃了這個西瓜的奶奶吃了這個西瓜的,爸爸吃了這個西瓜的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這個西瓜吃完了嗎?他們四個人誰吃得多?有的學生回答說爸爸吃得多;有的學生回答說,媽媽吃得多;有的學生回答說,大家吃的一樣多。學生對這個問題爭論起來,誰也不能拿出有力的證據說服對方。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開始對本課的學習,學完本課的知識后就可以知道誰吃的多了。教師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將學生帶入其中,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
設疑導入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契合了數學探究世界運行規律的特點,啟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設置疑問,布置陷阱,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達到指導學生學習新知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年、月、日”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小明今年12 歲了,但是他說他只過了3 個生日,你們覺得這是怎么回事呢?”此時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知道正常情況下,一個12 歲的人不可能只過3 個生日。由此,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進而引申出關于紀年的常識。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主自發地參與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中。又如,在“位置與方向”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問題的提出“探索從家到學校的最近路線”,以新穎的方式對學生常見的問題進行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利用本課知識,畫出從家到學校的簡易地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
從字面意思對“溫故知新”一詞進行理解,可以輕易發現二者之間在邏輯上的關系,體現在數學學科上,又在一定范圍內體現了其在知識上的關聯。事實上,這一方法是小學數學課堂上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在開講新知識之前,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點,使學生意識到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的關聯,實現知識與邏輯上的過渡,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難度,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學計劃可知,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有關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幾何圖形思維。教師在開展“多邊形”的教學時,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知識和內容,使學生對幾何圖形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準備好的紙片帶到課堂上來,并引導學生掌握有關圖形“切割”和“拼湊”的技能,以紙片的形式展現圖形之間關聯與變化,打開學生的思維。如在具體的教學中,將事先準備好的多邊形紙片,按照一定的規則,切割成多個規則的圖形,最好是學生已經學習和掌握的圖形,打開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通過已經掌握的面積計算方法,掌握多邊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以舊知識的回顧,帶動學生新知識的學習,可以有效降低新知識的學習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課堂導入對教學的重要性和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些都是需要教師掌握的導入技能,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哪種方法在課堂中的應用,都需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認知水平、認知特點等,采取適當的導入技能,結合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做好課前的導入環節,為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