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附屬小學 俞 霞
《表內除法(一)》是學生初次認識除法的內容,認識除法的關鍵是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習除法打好基礎。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學具實踐操作,在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中體驗了兩種平均分的方法,之后組織學生開展練習應用,加深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在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15 個圓片,能平均分成幾份?先分一分,再說一說。在該題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一些表現令我心存擔憂:許多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只限于解決問題,而不愛好提問、不善于提問。此次教學也給我以深深的啟迪。
古人云:“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勤學好問是提高學問的路徑,為了使學生養成好問的習慣,我首先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讓學生愛提問,形成主動提問的意識。
在教學上述習題時,我考慮到前面已經讓學生多次動手操作,為了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我對該題的要求作了調整,跳過了“先分一分”環節,沒有讓學生動手分圓片,而是直接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想想可以提出哪些問題,說說可以怎樣回答。在教學時,我沒有提問,而是請學生充當提問者,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為了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我授予學生點名答問權,即提問的學生可以自由點名其他學生來回答自己的提問。這樣一來,學生自己不但可以提問題,還擁有點名權,可以像老師一樣去考驗別人,同時,如果能難住其他學生,也顯示了自己的厲害。此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提問興趣,許多學生爭相舉手想要提問。提問權兼點名權,不僅激勵了學生提問的興趣,而且增強了學生認真聽講與思考的意識,因為被點中者一旦答不上來,或者答錯了,就會覺得很沒有面子,給自己丟臉,為了自己的榮譽,為了不被難住,他們迫使自己仔細聽認真想。在點名時,還有些提問的學生還故意讓一些學困生來回答,如此一來,反而為學困生增添了學習動力。
好的問題能夠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支持。提問好差既是學生提問能力的標志,又影響著其他學生的思維方向與深度,因此,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樂于提問的興趣,更要提升學生自主提問的質量,要授予學生提問的方法,幫助他們打開正確的提問方式,讓學生懂提問。
在組織學生練習“15 個圓片,能平均分成幾份?”時,學生提問的熱情雖然被激發,許多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提問,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濫竽充數者,他們的問題顯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純粹屬于嘩眾取寵。甲學生提問:“平均分成5 份,每份是幾個?”甲學生點名乙生回答,乙生很快說出正確答案,我表揚了甲、乙兩位學生,看到甲、乙得到表揚,丙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提問:“15 個圓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幾個?”他竟然還點名其他學生回答,結果被他點名的學生都說不好做,我就讓他自己說出答案,他自然也啞口無言。我趁機問道:“為什么他的提問沒有答案?”丁學生回答道:“因為15 是單數,所以不能平均分成2 份。”我當即表揚了丁的聰慧,也委婉地批評了丙生的魯莽,同時鼓勵學生要學會提問,“光有提問的熱情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懂提問,保證問題的質量,不能亂提問!”我趁機教育學生說:“會提問的人絕不會信口開河,而是三思而后問。在提問之前要三思,自己想想提出的問題是否可行,是否有解?”
傾聽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傾聽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容易分散,傾聽的意識不強,這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為了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我結合提問意識培養,教育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提問,讓學生學會學習。
例如,在教學上述習題時,我讓學生提問并點名他人回答,A 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把15 個圓片平均分成3 份,每份有幾個?”其實這個問題挺簡單,很容易回答,可是A 學生偏偏喜歡喊開小差的學生回答,在點名他人回答時恰巧叫的B 學生沒有認真聽,不知道A問的是什么問題,因而支支吾吾,答不上來。A 學生又點名C 學生回答,正好C 同學也在開小差,自然也答不出。于是,我故意問他們倆:“是不是沒有聽清楚問題?”他們都點頭說是。我就讓A 學生重復一遍提問,請A、B 兩人仔細聽好,并且說:“誰先想到誰就舉手回答。”他們倆都搶著舉手,也都答對了。“我還以為你們不會呢,原來你們都懂,看來如果不認真聽,再簡單的題目你也答不上來。”我趁機對他們進行聽課指導,“聽講重要不重要?要不要認真聽?”“重要,我們要認真聽。”倆人都誠懇地回答,此次提問給他們以深刻的教訓。為了提高其他學生傾聽提問的意識,我還讓全體學生充當評委,對學生的回答情況用掌聲進行判斷,如果答對了就報以熱烈的掌聲,答錯了則作出“×”的手勢。學生在提問中學會傾聽,養成傾聽他人提問的習慣。
東漢哲學家王充說過:“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的引擎,有了問題,學生才會思考,有了思考,學生才有創新。傳統課堂中常常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導致學生主動提問意識的缺失。其實,提出問題勝過解決問題,我們要設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扭轉學生不愛提問、不會提問的局面,培養他們良好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愛提問、會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