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島理工大學管理工程學院 丁 珂
榮盛房地產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湯文韜
青島理工大學管理工程學院 趙 輝
2016年9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當前,我國裝配式建筑產業已具雛形,但離完整產業鏈的形成還相差甚遠。在此背景下,對裝配式建筑產業價值鏈的構建探討有助于對裝配式建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以實現產業鏈價值最大化。
產業價值鏈可定義為以外在和內在企業價值鏈為基礎,以價值創造和增值為目的導向,各上下游成員及供應鏈企業結合自身價值活動特點,有效整合整個產業鏈系統價值活動而形成的價值創造系統[1]。其核心是產業價值鏈上下游及其相關企業自身內部的價值創造應根據價值鏈的存在而實現價值增值。產業價值鏈不僅是產業鏈與價值鏈的糅合,更是在產業鏈基礎上,價值鏈中的價值活動向外延伸及拓展,這便是產業價值鏈價值創造的過程。
如圖1所示,裝配式建筑產業價值鏈的外在行業鏈與傳統現澆結構建筑類似,主要分為設計研發、構件生產安裝、運營維護3階段。
2.1.1 裝配式建筑推廣應用階段
1)認識存在誤區 建筑企業普遍認為裝配式建筑直接成本較高,難以形成有效利潤貢獻,卻忽視了所節約的人力、時間等隱性成本。消費者普遍持觀望態度,懷疑裝配式建筑的安全性能,但現階段我國裝配式建筑技術已較為成熟,各級主管部門相繼頒布技術指導手冊并不斷完善。
2)配套政策尚待完善 我國建筑行業進入轉型期,但相關政策很難在短期內落實,導致不少企業參與度不高,業內人士依舊對這一房地產轉型升級方式持懷疑態度。
2.1.2 建筑企業生產建設階段
目前國內已建成預制構件廠并大力實施裝配式建筑的包括中建鋼構、綠城、碧桂園等建筑或房地產企業,但很多待開發項目原打算采用裝配式技術,最終卻采用了傳統現澆混凝土建造技術。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是收益和成本因素。
1)從收益角度看,建筑企業在裝配式建筑發展初期大都選擇傳統建筑形式而獲取收益。這種行為可用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理論來分析。如圖2所示,A和B均為傳統建筑企業,在政府激勵政策下,若A和B都選擇傳統建筑,則收益均為0;若一方選擇裝配式,一方選擇傳統現澆式,則選擇裝配式的獲益為n,選擇傳統現澆式的獲益為m;若雙方都選擇裝配式,則受益均為q,由外部效益可知m〉q〉n。對于A、B而言,無論對方選擇裝配式還是傳統建筑形式,理性的建筑企業選擇均衡策略為傳統現澆形式。
2)從成本角度看,按現有技術和標準規范,模具成本及安裝費用較高是裝配式建筑整體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構件成本還受稅費、生產規模、設計施工一體化、生產方式為定制還是通用等因素影響[2]。因此部分學者認為裝配式成本一定高于傳統現澆式。但不少學者認為裝配式建筑在構件生產等環節增加了顯性成本,但在工期等方面也節約了隱性成本。以下對碧桂園集團的茶山項目數據進行分析,比較裝配式和傳統現澆工藝的顯隱性成本。
碧桂園在茶山項目中采用新型SSGF裝配式建造體系,裝配式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但也造成單方造價增加,如表1所示。這些工藝成本即使是碧桂園這種成本管控成熟的標桿房企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其消化。
單從顯性成本看,茶山項目需為裝配式生產多支付800余萬元的直接成本,企業決策者顯然不愿意接受。而碧桂園之所以選擇在50多個項目中推廣使用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是因為其帶來的隱性成本降低(見表2)。
分析可知,裝配式建筑建造體系雖會增加一定程度的直接成本,但也帶來提前竣工投產而產生的租金、物業收入等隱性成本收益。因此可認為,如果建筑企業在保證工程質量前提下盡可能發揮裝配式建筑的工期優勢,裝配式建筑的最終成本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3]。

圖1 裝配式建筑產業價值鏈外在行業鏈構建

圖2 建筑企業對是否采用裝配式建筑的效益博弈

表1 茶山項目裝配式建造顯性成本
裝配式建筑產業價值鏈涉及企業較多,各節點企業活動密切相關,這要求企業必須以價值為導向,從核心技術、企業管理等方面增強競爭優勢。下面以裝配式建筑企業為分析對象,以組織管理為切入點,進行企業內在價值鏈的模型構建(見圖3)。
建筑企業依次進行項目決策設計、項目實施、項目運營維護等價值創造基本活動。企業各部門應以企業價值為導向,加強協作交流,提升自身協調管理能力,實現價值創造目標。
1)企業內部協作效果差 現階段的裝配式建筑企業多由傳統建筑企業轉型而來,在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同時還要兼顧傳統建筑的發展,往往缺乏專門負責裝配式建筑管理的部門。即使有管理部門,大部分也是原部門借調人員,思維或多或少受到以前管理方法的影響。他們既需要面對裝配式項目,又要面對傳統現澆項目,很難完全投入裝配式建筑的生產管理中[4]。
2)專業人才缺乏 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精通裝配式建筑的專業人才較少。只有部分院校及科研單位對相關施工工藝、構件安全性進行了研究,但其又很難深入生產建設第一線,難以監督研究成果的實施落地。
1)掌握核心技術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無論是傳統建筑企業還是新生建筑企業,向裝配式建筑行業轉型發展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核心技術能力,并不斷研發和創新,才能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如碧桂園集團自主研發了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擁有混凝土爬架外墻、樓層節水等裝配式結構生產工藝,對整個房地產行業起到引領作用。
2)行業引領能力和品牌效應 作為“十二五”國家發展建筑業的重要舉措,裝配式建筑應不斷提高自身行業引領能力,構建基于品牌效應的發展戰略,把握國家政策變化,不斷追求價值優化,實現經濟效益、品牌效益和企業健康發展的高度融合。
3)產學融合優勢 我國建筑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文化程度不高,難以適應建筑行業的轉型升級。企業應建立裝配式建筑工人培養基地,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制定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促進工人知識和技能水平的雙提升。碧桂園職業學院就是一個多功能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基地,通過BIM、AR、VR技術直觀了解裝配式建筑建設流程已成為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產、學、研基地和人才培養的搖籃。
裝配式建筑產業價值鏈的整合構建應充分考慮裝配式建筑行業的發展現狀,在產業價值鏈整合構建時,應遵循實用性、動態性、價值最大化及風險分擔原則。基于以上原則,對裝配式建筑外在行業和內在企業價值鏈進行整合構建(見圖4)。

表2 茶山項目裝配式建造隱性成本

圖3 裝配式建筑內在企業價值鏈模型

圖4 裝配式建筑產業價值鏈模型
1)項目決策階段 應對項目各階段進行可行性論證和風險評估,編制可行性建議書。建設單位應在招標文件中對項目參與方的資質、任務進行明確要求,并對項目參與方進行目標與責任劃分,進一步明確各方責任。約定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平臺,改變傳統建筑模式中多方信息資源難以整合利用的狀態,確保項目建設過程中信息溝通真實有效。
2)項目設計階段 初步設計之前,設計單位應明確建設單位要求,生產企業生產條件、模數等信息,可利用Revit軟件與生產企業共同建立標準化構件庫,便于企業通過軟件提取構件信息,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精細化生產。裝修階段設計時,設計單位應了解裝修單位的規模、工藝,運用BIM軟件提前對建筑構件進行預埋管線、預設洞口的設計,滿足后期的裝修要求。
3)構件生產運輸階段 裝配式構件生產企業通過調取標準化構件部件庫,開展規模化生產作業。在協作模式中,企業可將RFID技術[5]與BIM系統相結合,將部品構件的混凝土強度、配筋等信息嵌入RFID標簽,再將標簽中的信息與BIM信息平臺中的構件信息相匹配,確保下游生產線安排的施工順序、原料符合要求。同時再根據生產線反饋的生產進度信息調整生產計劃,降低待工待料出現的概率。
在構件運輸階段,物流運輸企業通過BIM系統提前知曉構件運輸的批次、數量,針對不同構件批次確定運輸車輛的型號與加固措施,并通過RFID標簽和BIM信息平臺與現場施工企業溝通,提前確定車輛進場路線和卸載場地。
4)現場施工安裝階段 施工企業應根據設計單位在BIM系統中提供的設計方案,編制施工組織,對于重點難點項目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施工安裝前應對構件進行RFID信息的讀取,并將現場構件信息與設計圖紙及信息平臺中的構件信息進行比對,確保符合設計要求。在施工安裝過程中,將工程進展情況錄入BIM信息平臺,與BIM模擬施工方案進行比對。施工過程中的問題應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反饋給項目相關方,便于多主體共同協調,解決裝配施工中產生的問題。
5)項目運營維護階段 在運營維護過程中,物業運營企業應根據構件RFID標簽信息,通過物業管理系統定期檢測和掌握所有構件和各種設備的運行情況,及時發現和修復出現問題的建筑構件,并將信息上傳至BIM信息平臺,以供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及時掌握建筑現狀,為后期建筑物的擴建建立信息基礎。
4.2.1 政策支持機制
良好的政策環境是產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要實現裝配式建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構建裝配式建筑產業價值鏈,亟需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在相關法規、配套政策、行業標準等方面提供強有力支持[6]。
4.2.2 產業合作機制
1)從縱向角度看,上下游企業應相互合作,共同搭建BIM信息共享平臺,減少因溝通不足產生的流程沖突和資源浪費,實現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
2)從橫向角度看,由于單個企業自身能力有限,抵御各項風險的能力不足,處于產業鏈中同一節點的企業應加強合作,建立非競爭性產業互助聯盟。各企業還可建立通用的人才培養體系,這種人才體系下生產的產品具有較好的包容性和延續性。
4.2.3 市場競爭機制
與傳統建筑行業相比,裝配式建筑產業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產業價值鏈應在設計、生產、安裝各階段都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有助于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裝配式建筑產業價值鏈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