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明旭
能源領域無疑是21世紀國際競爭的焦點和熱點。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大幅提升,汽車污染己經成為城市空氣污染、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主要源頭之一。鑒于此,本文從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基本概念出發,分析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狀況,首先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宏觀和微觀環境進行分析;然后是新能源汽車市場消費者調查,即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消費者需求,構建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畫像,找出潛在意向購買者對新能源汽車認知。通過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現狀分析,研究當下新能源汽車是市場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途徑。并對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新能源汽車是指利用非常規能源來產生動力的環保汽車。它具有新結構、新技術,技術原理先進,動力來源主要是采用節能型車用燃料,實現節能減排、環保低碳的節能型汽車的要求,或者采用常規的車用燃料結合先進的車載動力裝置,采用新型的汽車驅動技術以及動力控制系統。
通過閱讀國內的相關文獻,發現目前國內的學者普遍比較認同的一個定義,來自于2009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規則"中將新能源汽車定義為使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其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采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結合車輛在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技術原理先進、具備新結構、新技術的汽車。
目前統計中私人充電樁總量為76777個,直流的充電樁1個以及交流的充電樁76766個。
雖然目前國內充電樁數量并不理想,但是國家為了支持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頒布了很多利好政策。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多年來由于受政策、技術等各方面因素制約,導致發展十分緩慢。為了加快產業發展,從2014年至今,國家相關部門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支持電動汽車及配套充電設施的發展,具體如表1-1所示。

表1-1 國家發展支持的充電樁政策
我國近10年GDP依然保持強勁的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21萬億元人民幣,到2017年的67萬多億元人民幣,十年時間里我國GDP翻了3倍。但近年來GDP增長率在國家產業轉型的背景下有略微下降。
2010年我國將新能源汽車產業納入戰略型新興產業,成為國家重點發展對象,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得產業發展迅速,特別是國內的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已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從產銷量上看,2017年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雙雙突破50萬輛,分別是51.7和50.7萬輛,分別較上年增長51.7%和53%,。
從新能源汽車市場結構來看,純電動汽車相較于混合動力汽車來說結構較為簡單,便于量化生產,車型設計空間較大,這就使得我國在純電動汽車領域有更多的車型選擇,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而混合動力汽車工藝復雜,對生產技術有一定要求,有實力的生產商不多,這類車型更多的滿足人們對動力性能的要求。
從國內銷售的新能源汽車車型來看,比亞迪已成為中國實力最強的生產商,旗下的混合動力汽車唐和秦的銷量印證了比亞迪的官方標語--新能源汽車引導者,銷量超過第二名接近10000輛。
新能源汽車的配套基礎設施是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重要考慮因素,充電設施的建設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相關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力爭滿足市場上新能源汽車的需要。2017年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迅速,年初我國公共充電樁不到5萬,到年末已經增加到了15萬,同比增長了200%。其中上海全市新建充電樁5084個,充電設施服務半徑縮短至5公里,并且率先實現了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站全覆蓋。
1.國家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
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自2009年到2017年的8年時間里,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完善,2017年直接相關新能源汽車政策有21項。如表3-1所示。
2.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
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推廣離不開各個城市的推廣,截止2017年底,各地政府推出的政策達90項,主要包括地方購置補貼、運營補貼、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新能源汽車交通管理。

表3-1 2017年國家新能源汽車重要政策分類
在財政補貼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撥出大量資金補貼汽車生產商,降低汽車售價吸引消費者。目前,補貼后新能源汽車的售價90%在15萬元以上,20到30萬價位的新能源汽車最多,但從傳統汽車的角度看,15萬以下是汽車銷量最佳的價位區間,面對各式各樣的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并不太突出,財政補貼還并不到位。但從另一面來講,就當前的補貼標準下,市場上出現汽車企業“騙補”情況,多數騙補企業在電池上做手腳,電池容量達不到補貼標準,有的企業甚至沒有安裝電池和電機控制器就已經開具發票登記車牌。
隨著國家各種利好條件不斷出臺,我國新能源汽車數量迅速增加,這就要求配套的充電設施也需要跟上步伐,然而目前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和充電設施數量并不匹配,充電設施覆蓋密度不夠,覆蓋區域不平衡等問題都會影響消費者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數量上看,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突破100萬輛,然而國家能源部統計的車樁比卻在2.7:1以上,并且多數集中在市區,這也就制約了電動汽車的使用范圍。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就是電池,關系到整車的性能和續航里程。經過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我國的電池產業已取得一定成績,其中磷酸鐵鋰產業成熟度和規模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由于近年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對動力電池需求旺盛,上游電池產能急劇擴張,導致一部分鋰電池非理性漲價,并且出現高端優質電池產能不足,低端電池的產能過剩的情況。在電池的制造工藝,生產水平不高,日韓在電池生產自動化水平上能達到80%以上,而我國一線企業只能達到50%,這就導致我國電芯一致性較差,直接影響了電池性能。總體來說,運用在新能源汽車里的動力電池能量密度不夠,能量輸出不穩定,續航里程不長等問題。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增,其中很大部分是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比如傳統汽車限購、限行的政策,新能源汽車的購車優惠等促進了消費者的購買。2016年《汽車消費報告》雜志就對已經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進行訪問,結果顯示大部分的消費者是因為免費牌照和不限行政策購買新能源汽車,而真正因為環保的卻很少,這也就意味著除了目前有限行限購的政策的8個城市以外,新能源汽車并不能很好的吸引消費者。此外,研究報告還顯示,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電池的續航里程和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可以看出,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和使用還是持有謹慎的心理。
自新能源汽車產業被列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在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逐年增加,儼然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快的國家。
1.優化產業扶持體系。
對于一個新興產業而言,其幼稚時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與幫助,財政補貼的目的是促進廠商研發創新,激勵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完善產業鏈,保障行業健康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從產業政策上需要作出以下調整:首先,調整補貼對象,協調生產和消費者的補貼力度。在國內市場中,對生產者的補貼比重大大超過消費者,雖然補貼目的都是為了降低新能源汽車的價格,使其在市場中更有競爭力,但補貼效果不如直接補貼給消費者。
2.加強市場監管。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騙補”丑聞不僅暴露了我國相關政策的漏洞,更加顯現了我國當前市場監管的不足。為避免企業違反法規騙取補助、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我國政府應聯合相關行業協會共同加強市場監管,建立適當的獎懲機制及匿名舉報機制,對舉報違規操作的企業進行獎勵,違規操作的企業進行加大力度的罰款,還可建立互聯網監管平臺,發揮大眾媒體的作用,實現大眾監督。另一方面加強相關監管人員的教育與監督,防止企業進行內部勾結,在質量檢測方面蒙混過關,對違規制造虛假材料,發放合格證明的單位及個人嚴肅處理。
3.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
要保障新能源汽車在市場化過程中的良好發展,必然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規范管理,這又使得我國必須在新能源汽車生產上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包括電池、電機的技術標準,整車控制的技術標準等等。美國和日本都已相繼制定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標準,并隨著發展不斷完善,而我國的技術標準還比較零散,尚未形成標準體系。這容易讓產業鏈上各級生產商不規范生產,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容易被汽車生產商用來騙取補貼,造成財政補貼的浪費。電池方面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也會增加配套基礎實施的建設難度,出現不兼容等問題。沒有一個統一的技術標準,不利于企業的研發創新,也更不利于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中獲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