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曉曉 楊繼清 李鳳 李雪萍 劉新月
摘要:手工鍛造技藝是銀飾制作過程中的根本及精華所在,作為非物質遺產它的發展成為了民族文化研究者們重點討論的問題。本文是以白族銀飾手工鍛造技藝為研究對象。探究其面臨的問題,落腳于傳統手工藝鍛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上,以手工鍛造技藝所面臨的問題、保護與傳承的措施三方面進行分析。針對發現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傳承,從而為其發展開辟一個新的方向。
Abstract: Hand forging technology is the fundamental and essence of silver decoration production process. As an intangible heritage, its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or national culture researcher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hand forging technology of white silver decoration,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facing it, and put foot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forging technology,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found and tak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to carry out cultural inheritance on this basis, so as to open a new direction for its development.
關鍵詞:銀飾;手工鍛造技藝;保護與傳承
Key words: silver decoration;hand forging techniqu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中圖分類號:TS934.3?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6-0110-02
0? 引言
大理鶴慶縣新華村白族銀飾手工鍛造技藝與云南銀器文化密不可分,不管是從手工打造銀飾技藝的靈動性,還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銀飾紋樣的獨到性上來說都是云南銀飾工藝行業中一個極其具有說服力的代表。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當地流傳久遠的傳統銀飾手工鍛造技藝也慢慢的面臨著許多的沖擊和挑戰。怎樣才能把傳統的手工鍛造完整的保護與傳承下去,并且與現代文化創新結合,打造出既具有傳統文化意義又能滿足當代人創意需求的飾品,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體現出傳統工藝的價值所在,不忘老一輩的文化,做到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雙向進行,這是需要人們思考的一個嚴峻話題。
1? 新華村銀飾手工的現狀
到大理新華村當地進行實時訪問、調查后發現,目前新華村進行銀飾手工藝加工的農戶占全村總農戶的80.2%,而主要的傳承方式是家庭傳承,也有一些是師徒傳承式。從我們的調研數據來看,雖然當地大部分人從事銀飾工藝加工職業,但在這些人中真正掌握這門手藝的人為數不多,而且受大理當地旅游資源方面的影響,大量外來游客對于古鎮里“古風”的盲目追求,白族傳統匠人們按照傳統銀飾鍛造方式無法及時完成游客們的銀飾訂做,從而流失大量經濟來源,這讓匠人們產生一定的矛盾情緒,潛移默化中他們對于傳統鍛造技藝也不再像先輩們一樣充滿熱情與追求。市面上的店鋪或銀飾加工廠大部分銀飾鍛造工藝是被機械所取代,現在對于新華村許多銀飾藝人來說銀飾手工藝文化傳承已經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他們更希望通過最快的方式制造出飾品,由此他們能接到更多的訂單,獲得更大的利益。
另一方面盡管銀飾工藝品的賣點、亮點和價值所在是純手工制作,能很好的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但是由于傳統的手工制作過程工序復雜、繁多而且對制作人員有很高的要求,生產周期長,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導致工期長而產量少,生產效率低,從而限制供應市場的產品數量,不順應市場發展的經濟規律,最后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行業市場需求也不斷擴大,新華村銀飾手工藝品的需求和生產規模也不斷增大,過去純手工生產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市場定位。正是由于這些客觀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流逝,銀飾手工鍛造技藝才會越來越鮮為人知,慢慢的淡出歷史的舞臺。保護和傳承銀飾手工鍛造技藝是我們現階段應該做的事。
2? 手工鍛造技藝的保護
2.1 提高傳承人的保護意識
大理當地的銀飾手工鍛造技藝大部分領域是由傳承人的口傳心授、言傳身教而得以代代傳遞、延續和發展的,他們延續著祖先創造的精湛技藝和文化傳統,他們傳遞的是民族文化文明的瑰寶。當今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人成為我國多民族特色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身上承載著各民族的悠久歷史底蘊,同時具備天才的創造力。隨著現代文化的不斷發展、演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保護和延續手工鍛造技藝的關鍵是要保護傳承人,但由于傳承人的聲譽和所處的特殊位置,使得傳承人除了要傳授特定的“文化”外,還需傳播延續這類“文化”的意義。
2.2 保存和建立手工鍛造技藝所在生存環境
保存和建立當地手工鍛造文化原生存環境與提高公眾保護傳承意識是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手工鍛造技藝保護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是隱含在物質層面之后的寶貴的精神內涵和歷史傳統,這就離不開它所處的生存環境。但是由于文化所處環境會受到來自不同方向因素的影響,如當代市場經濟發展、旅游文化盛行等,想要將其生存環境完整的保存下來也成為了一個長久而又艱難的任務。能做的只是在相對的條件下實施一些可行且有效的方式,設立藝術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各民族文化的生存環境很小,往往只限于在本民族生活的地方,只在大理本地設立藝術博物館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全國乃至全球各地區設立從而形成一個保護網,這不僅能保護大理當地銀飾鍛造的生態環境也為之后技藝的傳承打下基礎。隨著科技、文化的不斷發展,公民的文化保護意識也隨之提高,對于少數民族文化和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并以一些較為科學先進的方式,如在博物館、民俗館或文化館層面對少數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
3? 手工鍛造技藝的傳承
手工鍛造技藝無法大規模發展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鮮為人知。大理作為云南旅游重點城市,在景區范圍內有許多銀飾店,許多到大理旅游的人都會到店里閑逛,但很少有人清楚銀飾店里所說的純手工鍛造是怎么鍛造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利用當地旅游資源,在熱門景區或城市中心地帶開設VR銀飾制作仿真體驗中心。VR作為現代核心科技,不僅能引起大量青年一代的興趣,還能讓人們形象生動地體驗到手工鍛造銀飾的全過程。此外,體驗中心還可以增設手工鍛造部分步驟體驗以及成品展示區域,同時與3D打印結合,做到VR仿真—親自體驗手工鍛造步驟—3D打印模板—成品展示一體化。
我們還將與各大高校合作,在工廠和體驗店開展實習基地,培養既具有傳統銀飾手藝又懂得使用3D打印建模的新一代人才,同時我們還可以招收大量VR核心技術人才,不但彌補了許多傳統手工藝人懂得銀飾藝術,卻不會繪制專業圖紙的短板,而且使3D技術以及VR有了新的發展突破,同時使中國的傳統民族手工業得到傳承和發展。
其次,一項工藝的傳承不僅是為了文化的延續,還應在傳承過程中從加盟體驗店、傳承傳統手工藝等方面來推動就業發展。就業群體可在自己的居住加盟體驗店,這樣不僅涌入里大批就業人員,還擴大了大理州的銀飾市場。再者,振興傳統工藝有利于促進消費,擴大就業創業,增強傳統村落活力。之后可以向一些貧困及邊遠地區招收學徒進行免費培訓,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從而達到精準扶貧,提高地區就業率,增加居民收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目的。
4? 結論
大理白族銀飾反映了白族地區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質,手工鍛造則是銀飾工藝的精華所在,它的存在與開發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現代科技文化的體現,現如今,手工鍛造技藝肩負著創造經濟價值的功能,也肩負著民族文化發展與傳承的使命。在注重經濟與文化雙向發展的新時代,對于包括白族銀飾手工鍛造工藝在內的各民族文化,我們不能只把它當做是我們提高自己生活水平或者是促進地域經濟發展的方式,而要看作是世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永華,李啟強.論白族銀器文化藝術特點[J].青年文學家,2013(07).
[2]花瑞卿.論云南彝族銀首飾的造型藝術[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4(7).
[3]曹秉進.云南鶴慶白族銀器工藝[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
[4]田星民,胡鶴麟.云南銀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5]曹畢飛.白族銅器鍛造工藝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6.
[6]潘妙.云南白族銀器及銀飾[J].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報,2005,03.
[7]章虹宇.茶馬古道與鶴慶商幫[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22(3).
[8]趙全勝.田果新華村白族銀器手工制作技藝[J].大理文化,2011(08).
[9]楊宏捷.云南白族銀飾紋樣意義與傳承[J].人間,2016,10.
[10]臧鈺婕.云南鶴慶新華村白族銀器的保護研究[J].大眾文藝,民族民間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