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漢根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謀劃、推動的重大戰略,擔負著東部地區率先高質量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以及由東向西更好的輻射中西部,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使命。因勢利導,全面合作,加快構建多贏模式,形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已成為滬江浙皖四地重中之重的議題。
思想一體化 合力開發
一體化發展,關鍵在于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上下形成合力。但是少數干部群眾囿于行政區劃的不同,認為一市三省基礎條件不同、利益訴求不一、政策供給主體多,方方面面的決策與協調難以一錘定音,思想深處患得患失。為了統一一市三省廣大干群的思想和行為,需要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關系。一是“紅花”與“綠葉”的關系。發展走在前面的大中型城市這些紅花,沒有發展相對滯后地區這片綠葉作襯托,顯不出誘人光彩,并且這個關系在一定條件下是會轉換的。因此要主動將先進地區作為參照系,找準自己位置,明確主攻方向,在不改變現行行政構架的基礎上,消除制約要素合理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做好“我們共同的事”,努力實現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合作與競爭互促互進、集聚與輻射相輔相成。二是優勢與劣勢的關系。一市三省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由于劣勢的影響,優勢的潛在效能難以發揮。目前,三省的比較優勢正在蓄勢待發,一旦高新技術項目與江蘇的較強制造業基礎、浙江的網絡優勢和安徽的科技潛力相結合,潛在優勢便會轉變為現實優勢,縮小三省與上海之間的差距。三是全局與局部的關系。長三角一體化的目標定位是實現“一極三區一高”(即把長三角建設成為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這是加快發展的戰略選擇,這就是全局。每個地區這個局部都要圍繞這一大局,徹底沖破行政區域的“藩籬”,形成在地域上聯合發展的一體化,凡事涉及區域合作的事情,定政策、搭平臺、抓項目等都要考慮兄弟區域的關切與需求,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標上同向、工作上同軌、合作上同拍,實現共商共建共享共贏。
規劃一體 化科學開發
堅持規劃的整體性,自覺與國家長三角一體化規劃綱要相對接。聯合建立統一空間規劃體系,即“1+N”(“1”代表長三角整體規劃;“N”代表各大類子規劃),推進在不同省市行政區域內“一張藍圖管全域”,縱向銜接,橫向融合。認真審視本區域現有規劃與長三角一體化總體規劃是否吻合、合理調整到位,“無縫接軌”。在實施方案中,以“一極三區一高”作為坐標,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載體,以提升區域經濟實力為著力點,以城市群品位升格來提高開放開發層次,按照深化、細化要求,抓好分層次、分區域、分專項規劃的編制,把規劃中的重大項目、重大事項落實落地,做到長三角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創產業協同發展,城鄉區域融合發展,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堅持規劃的合理性,與區域自身實際相銜接。根據“錯位發展、互利互補”的原則,依托原有優勢進行產業定位,盡量避免因產業布局雷同而導致相同產業與地區之間的同質化競爭。調整既有布局,對非重點項目應予轉移,各地開發區應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前呼后應,整合區域優勢,做到優勢互補、相互支撐。堅持規劃的科學性,積極與長三角一體化可持續開發相嫁接。立足當下,著眼長遠,按照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要求,高瞻遠矚,博采眾長,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堅持環境保護與長三角開發相協調,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不搞大拆大建,降低制度性開發成本;不搞將非核心功能從一個城市輸入到另一個城市;更不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開發的路子。
產業一體化 縱深開發
立足自身資源,錯位競爭,差別發展。從自身優勢出發,明確產業方向,努力使長三角區域之間形成錯位。對發展中難免遇到的產業同構問題,依靠市場競爭之手,推動資源要素流動與配置趨向合理。同時通過主攻高新技術項目,使同一產業在更高層次上形成差異,實現區域產業協調。走“引進來一輸出去一引進來”這一外向型經濟發展之路,重視引進國外先進產業,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比重,由擴大規模轉向開發內涵,由制造走向智造、質造。立足支柱企業,拉長“鏈條”,集聚發展。培育、發展、鞏固一個優勢產業,須充分考慮區域產業的相關資源,形成新的有機整體。有能力牽頭的企業,應按照資本運作的方式,積極吸收跨地區的生產要素,并納入到自身體系中。還要依據現有產業基礎,運用多種形式和方法,構筑承接國際、國內資本和產業轉移的平臺,主動迎接輻射,促進產業集群,擴大溢出效應。立足產業功能重構,突出創新,高質高效發展。圍繞核心技術和核心工藝,加快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市場、人才等合作機制,打造開放式創新平臺,構建創新共同體,集聚國內外各類創新研發資源,走聚合式創新之路,充分利用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快產品迭代更新,推動企業向產業高端環節和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和轉移,努力實現頂尖技術自主自控,以求擁有更多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真正體現自主創新。立足現有企業,運作資本,滾動發展。以現有規模骨干企業為基礎,促進長三角區域企業聯合、購并和重組,組建一個一體化運作集團,也可在一體化內部形成區域競爭和協調能力,將企業擴張成本降到最低限度,共同擴大發展空間。加快科技企業在科技版上市進程,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融合。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融資,以解決技改和流動資金,讓企業做大做強。對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目前又急需提質擴能的,耍引導和鼓勵結合技術改造在新區建立生產區。銀行需進一步調整信貸結構,加大現代產業放貸力度,保證龍頭型、效益型項目所需資金。
市場一體化 高效開發
聯手建立沿江自由貿易區。面對全球貿易競爭的加劇,可考慮以原有保稅區為基礎,積極向上爭取規劃建設自由貿易區。沿江市、縣應從區域“一盤棋”出發,切實負起各自責任。目前沒有保稅區的地區,可通過合作和協調,進入保稅區范圍。聯手擴大產品出口。注重以外引外,依托外貿產品吸引外商投資相關產品。在外商云集的國際商貿城聯合設立辦事處,以利與外商多接觸、多洽談。企業之間相互幫助引薦口岸公司和客戶,擴大貿易渠道,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方便相關企業“搭車”,搞好進出口貿易;有需求和條件的企業積極申辦進出口自營權。同時注意不斷擴大外經合作,促進與外商的交往日益增多,由此帶動外貿、外資工作。聯手締結內貿聯盟。加強長三角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合作,在同等價格、質量的前提下,優先選用區域內產品。發揮專業批發和調劑市場作用,以打造誠信為紐帶,積極吸納相關企業成為他們的成員或客戶。建立產業聯盟,聯合召開交易會、訂貨會、展覽會,以共同“造勢”贏得“財勢”。
示范區一體化 持續開發
中央已經明確,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一體化并不是一樣化,更不是均等化,而是通過有效資源的重新配置與組合,實現更高層級、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科學發展。示范區一體化,不僅是自身高效發展的需要,更是以示范區樣板作用帶動長三角區域整體高效發展的需要,應積極實踐與探索。建立與示范區發展相適應的決策與開發的體制與機制。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集合自身實際,可建立示范區管委會+公司制的開發體制。管委會由三個縣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組成,管委會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權威決策、有力統領下,共商共治開發建設中方方面面的具體事項。同時,由滬江浙的三級(省級、地市級、縣市級)政府財政共同出資,組建開發公司,負責示范區啟動區域開發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形成統一、科學、高效的開發機構。創新投融資模式。設立示范區科技產業基金,優先用于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加大示范區專項資金撥改投使用力度。圍繞示范區主導產業、新興產業,設立細分領域產業發展支持資金,通過政府的引導資金,吸收PE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市場資金參與,培育良好的創新創業基因,形成若干個主要產業為支撐的基業,讓更多基金投資的項目種子開花結果。變革社會領域一體化制度。積極探索可行的區域成本共投、利益共享的財稅分配機制。打破行政區劃對環保、人才、設施、資金、市場、企業需求的割裂狀態,三地政府可就環境共治、公共服務共享、市場監督互認、公共信用信息應用、土地收益共享等領域的相關事項,通過簽訂專項協議的方式,推動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同時圍繞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深入調研,做出創新性、前瞻性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三地人大協同加強一體化發展重點領域、重點事項的立法與監督,建立健全示范區建設推進機制,提升開發的內生動力,努力將示范區打造成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試驗區、新標桿,成為生產高效、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發展有生機、企業有生長的生態綠色的一體化開發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