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孫瑩
摘要:網絡虛擬社群是當代鄰避事件發展的必然產物,把握其結構特征對避免鄰避事件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首次提出了可用于描述網絡虛擬社群結構特征的“意見流”概念,并詳細闡述了意見流與網絡密度、小世界效應、社群圖等網絡結構特征指標的內在聯系,為網絡結構特征指標分析的后續研究提供了一條歸一化的研究路徑,具有較強的工程實用價值。
Abstract: Network virtual community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NIMBY Events in the proces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opinion flow which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virtual communit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expounds in detail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pinion flow and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indexes such as network density, small-world effect, community graph and so on. It provides a normalized research path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of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index analysis, and has strong engineering practical value.
關鍵詞:鄰避事件;網絡虛擬社群;社會網絡分析
Key words: NIMBY Events;network virtual community;social network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6-0274-02
0? 引言
公共設施建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但不可否認某些類別的公共設施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也給設施周邊居民帶來了潛在的負面影響,這類具有典型風險性和指向性的設施稱為鄰避設施。對特定人群,當鄰避設施風險與獲利差值高于某一閾值時,就會引發鄰避事件,他是社會秩序局部失序的主要直觀顯現之一。
互聯網崛起在微觀層面形塑了人們以身體不在場為基礎的全新交往模式,并由此導致由這種全新的交往模式所形塑的虛擬社群的崛起[1]。虛擬社群缺乏真人的駐留、互動、默契等特性,但其內涵與實體社群相似,具有社會實在性,實質是一種新型的動態人際關系[2]。從社會連帶的意義上,有利于陌生人弱紐帶的形成,因而引發社會交往和社會邊界擴張[3]。近年來,激增的網絡虛擬社群在鄰避事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通過影響行動主體、社會規范和社會權威對社會秩序產生了持續深遠的影響。
鄰避事件發生時,鄰避沖突雙方會試圖通過網絡平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形成意見大同體,從而催生出面向事件的網絡虛擬社群。這類網絡虛擬社群主題定位明確,并以意見領袖、意見呼應者、經驗意見分享者、意見瀏覽者、意見干擾者等社群成員為主體,在鄰避事件中扮演著重要的意見傳遞角色。沖突雙方誰能占得先機并主導事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網絡虛擬社群結構的認知水平,本文旨在從一種全新的視角揭示網絡虛擬社群結構特點,后續研究可以此為切入點為決策者提供鄰避事件的抑制策略,從而維持社會局部穩定,保障公共設施建設。
1? 網絡虛擬社群的社會網絡結構特征
社會網絡是指社會成員之間因互動而形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是由作為節點的社會成員和作為節點間連線的社會成員關系所形成的集合[4]。由前文所述,由于網絡虛擬社群具有社會實在性,本質上是一種新型的動態人際關系的集合,因此常用于表征真實社會網絡結構的特征指標也適用于網絡虛擬社群,比如反映社群成員緊密程度的網絡密度;反映信息的傳播速度的小世界效應;反映意見領袖中心作用的中心性分析;反映社群全局族譜的社群圖和社群矩陣等。
筆者通過大量實證研究發現,在針對鄰避事件形成的網絡虛擬社群中,網絡結構的上述特征指標都與成員交互信息中的意見流相關,是表征社群中主流意見的重要指標,也是本文提出的核心概念,意見流與常見網絡特征指標的聯系,我們稱之為“網絡虛擬社群結構的意見流屬性”。
面向事件的網絡虛擬社群強調鄰避事件本身的導向地位,考慮到鄰避事件具有從萌芽到終止的動態特性,從而導致意見流屬性的動態性,限于篇幅本文暫不討論這一問題,僅對意見流與常見網絡特征指標的聯系進行通識說明。
2? 意見流與網絡密度
網絡虛擬社群的密度用于反映社群中成員之間關系的緊密程度,網絡密度越大社群內成員之間關系越緊密。由于交互網絡關系中的二值是無向的,密度可定義為2m/n(n-1),其中,m代表成員間的實際關系數,n代表社群內成員的總數。
簡單的實際關系數一般以雙方是否產生意見交流為評定依據,在兩兩關系中取0或1并累計計數,按此方法得到的網絡密度必定小于1,具體計算過程建議采用UCINET軟件直接完成,同時可以參照Mayhew和 Levinger的實際網絡虛擬社群的密度值最大值理論進行網絡密度定性劃分,筆者通過大量實證算例發現鄰避事件中虛擬社群網絡密度大多在0.02以下,其網絡密度很小與成員心理有極大關系,一般而言成員的自我認同心理會趨勢其關注近似意見而忽視不同意見,趨同意見匯集的意見流內部交流密切,意見流間交流稀疏,這是必然趨勢也是筆者對虛擬社群網絡密度的重要認知。
相較于簡單的實際關系數,我們也可以嘗試使用一種復雜的實際關系數計數方法計算網絡密度,即在0或1的基礎上考慮互動次數、互動字數、互動內容相關性及承接性進行的歸一化加權計數方法,該方法從理論上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排除了無效交流也體現了不同交互關系中交流深度的差異,這與意見流的寬度和深度密切相關。
3? 意見流與小世界效應
通過計算虛擬社群中的距離結果驗證該網絡虛擬社群中是否存在小世界效應,這里的“距離”是指網絡虛擬社群中每兩個成員直接相連的鄰接距離,簡單的鄰接距離也是按0或1累計計數,最終除以成員數即可得到網絡平均鄰接距離,距離越短說明任意成員間實現兩兩意見互通的概率越大,群內信息傳播速度越快。
筆者通過大量實證算例發現鄰避事件中虛擬社群網絡平均鄰接距離一般小于5,按每人每天發帖量為1的保守估計,群內成員實現信息互通的最長時間為5天,相比與鄰避事件長達數月、乃至數年的發酵期而言,小世界效應必然存在。小世界效應存在的必然性似乎與網絡密度中的意見流觀點向左,但通過深入研究會發現兩者事實上是相容的。
按照意見流觀點,意見流內部交流密切而意見流間交流稀疏,如果意見流間交流稀疏至0,那么不同意見流間的成員之間交流渠道就會被阻斷,虛擬社群將會形成以意見流為單位的多個小團體,鄰接距離將被無限放大,虛擬社群將無法凝結合力并從事實上被瓦解。上述看法忽視了意見領袖作用,實證分析可以發現網絡虛擬社群中意見領袖的成員數遠大于意見流數(準確地講,兩者比值一般超過2),這就意味著每組意見流中存在至少一名意見領袖的數字概率很高,而意見領袖間的交互概率幾乎逼近1,意見流間至少可以通過意見領袖產生聯系,這還不考慮意見領袖的因其自身特質而與其他意見流中成員交互的概率。綜上,鄰避事件中小世界效應必然存在的這一結論,不論是從淺層的分析還是從深層的理論來看都是可信的,這是筆者對虛擬社群網絡結構中小世界效應的重要認知,另外由于意見領袖間的交互概率幾乎逼近1,意見流數與平均鄰接距離在數值上一般相等。同樣,我們也可以參考復雜的實際關系數計算方法,通過加權方式實現更為貼合實際的復雜鄰接距離計算,從而確保所采用網絡結構模型的指標呼應。
4? 意見流與社群圖
社群圖可以更方便直觀地表現出一個網絡虛擬社群的結構特征以及成員間的關系,是對網絡虛擬社群的一個形式化表達,建議采用UCINET軟件以及可視化軟件Net draw綜合分析,通過社群圖可以直觀地了解該網絡虛擬社群的結構及節點間的關系,當意見流確實存在時,在社群圖中可以清晰地發現以一個或多個意見領袖為中心的高密度交流圈,若交流圈不明顯,說明意見流數退化為1,此時成員間意見高度一致,鄰避事件發酵速度最快,鄰避事件產生的社會影響最大,也最難解決。
5? 結論
本文針對鄰避事件中網絡虛擬社群結構首次提出了意見流概念,并詳細闡述了意見流與網絡密度、小世界效應、社群圖的內在聯系,為網絡結構特征指標分析的后續研究提供了一條歸一化的研究路徑,具有較強的工程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濤.比較教育認識論[D].西南大學,2014.
[2]周宇豪.作為社會資本的網絡媒介研究[D].武漢大學,2014.
[3]范孟娟.社交媒體用戶互動機制及關系轉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7.
[4]孫瑩,楊帆.鄰避事件中的網絡虛擬社群的社會網絡結構特征分析——以某市垃圾焚燒廠事件為例[J].價值工程,2019,38(32):242-244.
[5]孫瑩,楊帆.鄰避事件中網絡虛擬社群的特征分析及“特征破壞”對策[J].價值工程,2019,38(2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