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家月 榆林學院
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大多利用虛實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通過“象”與“象外”統一的藝術形象來表現主體思想的“意”,體現中國畫“超以象外”的東方特質。意境創造是中國畫創作所追求的目標,是中國畫的靈魂。畫家觸景生情,對自然物象的精粹加以提煉和加工,寓情入景、借景抒情,使其與作者的主觀意念合二為一,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創造出了寓意深遠、內涵豐富的藝術境界。
意境,作為我國美學理論中的重要范疇,指的是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把情、景、意、境相互交融而產生的審美境界。從古至今,以人和自然形成的審美觀始終都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內容,意境理論也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意境最早誕生于詩歌創作中,如在遠古時期的《詩經》中,已經出現了全面的意境創造理論。意境理論的誕生是在《周易》中形成的,里面提到,只有在描述景物的基礎上才能傳達具體的意境。隨著美學理論的不斷發展,意境的理論逐漸滲透進了其他領域。這種意境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表達思想感情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可以與欣賞者產生共鳴。
意境是中國繪畫的一個核心范疇,是藝術家極力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從古至今,很多藝術家都論證過這個問題。六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明確說明了中國畫的意境可以表現為“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由此可見意境在繪畫中是處于核心地位的。笪重光在《畫筌》中曾有實境、真境、神境、妙境的說法,真境畫得逼真,神境自然就得以生成。黃賓虹主張以景寓意、以神取形,其在下筆之前已經領會了其中的意境,在作畫之前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以上都是強調意境在繪畫中的審美作用。為了求得畫中的意境,畫家就要在用筆、用墨、表現形象等各個方面追求那種含蓄、虛幻、靈動、疏密、精簡的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在于意境,而意境則是一種審美意識的體現。繪畫藝術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一種升華。繪畫藝術中的意境美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交融,是現實與情感的結合。通過對繪畫藝術的欣賞,人們可以得到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滿足。中國畫是意境美的集中體現,而意境美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也是中國繪畫的魅力展現。以花、鳥、畫為例,畫者常常給筆下的花、鳥賦予人格和人性,象征著高潔的梅、蘭、竹、菊則能給人以警醒。也正因如此,人們往往可以從一幅畫中看出畫者的品行,畫品即人品。
中國的繪畫藝術與詩歌更是有著不可忽視的密切關系。所謂詩情畫意,就是通過差異性的藝術變現方式來創造相似的意境。畫論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對繪畫和詩歌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即詩歌是無形的中國畫,中國畫是有形的詩歌,這體現了繪畫和詩歌在創作手法與意識上的深切關聯。自此,中國畫的基本特征開始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基準。與此同時,意境美也成了中國畫的基本要求。
繪畫藝術講究氣韻美,就如同書法家黃庭堅所指出的,書法和繪畫必須具備獨特的觀賞價值。而且中國繪畫的傳統審美準則就是氣韻美,氣韻美是繪畫追求的最高境界。所有的繪畫發展都應該遵循順其自然的發展規律,體現在一種自然節律上。而這種節律放在藝術創造中就是氣韻美,這是節律的一種藝術升華。
中國畫以意境作為精神上的寄托,畫中襯托出的意境包含著作畫人內心的思想感情。也正如此,意境成了評畫時最主要的標準之一。中國畫的評畫標準之一是對畫品和人品的評比,即通過對山水的關懷以及意境的表達給民眾傳遞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國畫之所以能在中華燦爛文化中得以傳承,均得益于畫家能通過賦予景和物以思想感情與人文情懷創造出古典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能使中國畫展現出自身的魅力,賦予中國畫美感和活力。中國畫的評畫標準之二是對中國畫的藝術美感的評比。作家在作畫時必須賦予物和人情感,從而展現出中國畫的藝術美感。中國畫的評畫標準之三是對情景交融的評比。我國古代的中國畫因實現了真實畫面和詩人感情的充分融合,使意境的傳遞和畫面更具美感。因此,意境的表達在中國畫的評畫標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畫的意境營造理念產生于藝術與創造的結合點,由此誕生了中國畫意境的根本理念。作家也通過寄予物、景以人文關懷等方式,使這些景物更加具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