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香 廣西藝術學院
裝置藝術就是將空間、材料、精神等組合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藝術家在某一空間內將生活中的客觀實物進行主觀性地二次處理,運用藝術手段有目的地選取、改造、重構、組合,最終演繹出全新的富含精神深度與文化意蘊的藝術個體。
裝置藝術的特征分別有:(1)共通性。裝置藝術作品展示中的實體存在物象與所要表達的情感或要揭示的問題存在暗合聯系,如黃永砅1987年的作品《〈中國繪畫史〉和〈現代繪畫簡史在洗衣機攪拌了兩分鐘》,其實體物像就是將書籍的碎紙片放置于木箱之上,引發(fā)觀賞者對此問題的思考。(2)短暫性。裝置藝術作品與繪畫作品不同,繪畫作品可以保留幾百甚至上千年之久再拿出來展示,而裝置藝術作品則需要在特定場合和有限的時間里進行,其展示的時間較為短暫。例如,蔡國強1998年的《草船借箭》,艾未未2010年的《向日葵種子》,肖魯1988年的《對話》等。(3)多元性。不同藝術家對同一個主題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解讀,即使是同一個藝術家,在不同環(huán)境、不同時期與不同的心情下,對同一個作品的解讀也會有所變化,因而制作出的裝置藝術作品較為多元化。如同樣是以“書籍”為主題的作品,克里·穆勒的《鹿頭》、馬克的《燃料為火》、宋冬的《碑房》都有各自獨立的思想和解讀。
裝置藝術作品的展示需要特定的空間環(huán)境和氛圍,無論是觀念性的作品、敘事性的作品還是精神性的作品,都要求有空間場所的參與才能完成。例如,我國的裝置藝術家呂勝中的《人墻》作品展示,整個展廳的立體墻面和天花板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紅色小紙人。The Onion Farm的作品《洋蔥農場》也占據了大面積的空間。
裝置材料從廣義上可以分為物質材料與化學材料兩大類,其中以物理材料的種類居多,它可以是人類生活圈里的任何物體,如山河、泥土、書紙、塑料、衣物等,也可以是存在于人類身邊的日常之物。
裝置藝術是藝術家將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物或再創(chuàng)物通過藝術手段轉變成藝術符號的表現形式。著名大地藝術家克里斯托和讓娜·克勞德夫婦的“包裹”系列作品就用布料將整座建筑、山河包裹起來,他們所有的作品從來都是矗立在大地與自然之間的,既讓人嘆為觀止,又如驚鴻一瞥,稍縱即逝。我國臺灣國立交通大學2018年的作品《觀月計劃》運用了LED、馬達、金屬等材料制作出了發(fā)光的月亮形態(tài)物體。透過作品激起了觀賞者對裝置探索的好奇,進而回歸到了最初的科學精神。化學材料有汞、鉛、火等,在作品展出過程中需要通過燃燒、融化、分解、蒸發(fā)甚至爆炸的表現形式完成,如基佛的注鉛作品、蔡國強的“爆破性”作品均以“火藥”為媒,重新解讀了造紙術和印刷術等技術。
裝置藝術通過對現成物的有意選擇、切割組裝等手法達到藝術家追求的目的。現成的材料與裝置的區(qū)別就在于有沒有經過藝術家為主體的藝術轉化,賦予了藝術思想的現成物質材料也就成了裝置藝術作品。沒有實物材料就沒有裝置藝術,僅有實物材料,沒有經過藝術轉化,材料自然不會成為裝置藝術。1910年馬賽爾杜尚的作品《泉》是藝術家賦予了其新的概念,注入了獨特的藝術思想,才使這件男士小便池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裝置藝術品,最終使裝置藝術成了當今藝術界的主流領域。
20世紀60年代,獨立個體裝置作品已經不能滿足藝術家們的渴望,他們從中脫離出來,跳轉到空間裝置,對空間環(huán)境、時空感受尤為熱衷。例如,盧卡斯·薩馬拉斯1966年的作品《鏡屋》,其在室內裝滿了玻璃鏡子,使觀者看到無數的自己,產生了一種如夢似幻的視覺效果。70年代,裝置藝術以達到了增加作品流通的目的,開始與傳統(tǒng)美術和博物館進行對抗,并試驗在作品中加入電影、電視和錄像等。社會因素決定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批判性作品,如瑪麗貝斯的《魔鬼之門》,其利用新的藝術手段影響著人們的內心感受。80年代,裝置藝術的顯著特點是電視和錄像獲得了更加廣泛地使用,涉及的題材也不斷開拓。托若斯1986年的影像作品《突發(fā)的獨載》著重呼吁人性。90年代,西方裝置藝術的發(fā)展更加成熟了,題材更豐富多樣,涉及了當下人們的人文思想與環(huán)境等。這一時期,我國旅居紐約的谷文達、徐冰、蔡國強等藝術家以我國的文化元素創(chuàng)造出了內涵深邃的作品,如谷文達的《碑林——唐詩后著》、徐冰的《天書》、蔡國強的《歸去來兮》等,因此成了中西方當代藝術中引人矚目的人物。21世紀,裝置藝術備受年輕藝術家的青睞,成為創(chuàng)作的主要表現手段,逐漸占領了架上繪畫的主導地位,走在了藝術道路上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