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濤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從調研結果來看,目前剪紙在山東地區出現了一定的發展,剪紙工具、材料容易獲得,技藝掌握操作簡便,無須特定場所從事等特點,使手藝在城鎮化進程的社會轉型中得到保留。在高密地區的農村里,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村民逐漸減少,村民多在附近的企業、工廠打工獲得收入。除了如范祚信這樣的著名藝人能夠以剪紙為生,大部分藝人基本為加工化兼職生產。齊秀花、馬瑞霞已進入市區中居住,通過開店從事剪紙制作、出售、裝裱等與剪紙相關的工作,維持生活所需。其中,齊秀花具有市場開拓意識,單依靠從事剪紙可獲得可觀收入。茌平地區缺乏專門市場,除吳冬青與中間人合作進行市場開拓,大部分藝人無法直接接觸市場。因山東剪紙已成為地方文化名片,政府較為重視,經常舉辦展覽活動,藝人的從藝熱情高漲。
從從業人員構成方面來看,藝人年齡跨度大,中堅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年。這部分藝人都有在農村生活的經歷,從小便能學習到手藝,處在富有創作活力和精力的時期,有一定創新意識,針對不同需求,呈現出不同的創作方向。范祚信具有一定藝術特色,是地方代表性藝人,政府和學者不斷推介他的作品,其作品的接受人群多以收藏為目的,傳統樣式保留較多,能夠創作具有延續傳統樣式特點的新作品。在采訪的人員中可以看出,從20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藝人都有涉及,這些藝人多從十幾歲開始接觸剪紙,其技藝和作品樣式上都有所延續,現在實行的“手藝進課堂”“特長加分”等措施又使技藝繼續傳承、傳播,也有部分愛好者慕名來學,整體上組成了完整的傳承結構。
從剪紙作品來看,從業人員、接受群體的多元化,使用環境、文化語境的轉變,使剪紙本身無論在形態上還是內涵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創作理念朝著題材創新和形式更新的方向發展,從以往的民俗裝飾用品轉變為滿足當代需要的藝術品、工藝品和紀念品。從采集到的剪紙作品圖樣來看,基本可以分為傳統型、創作型、紀念品型三種類型。傳統型剪紙為以前鄉村中婚喪嫁娶、裝點環境的民俗生活所需,面臨生活居住環境的改變,多掌握在有農村生活經歷、年齡較大的藝人手中。這類作品蘊含的文化內涵深,民族民間藝術特色濃厚,逐漸變為專家、學者們喜愛的收藏品,從功能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部分藝人追尋市場需要,或以參加各類專業性展覽為目的進行創新,也出現了不同的創作特點。例如,馬瑞霞、吳冬青創作了許多具有現代審美特征的新型作品,并配以鏡框或以卷軸的形式裝裱。茌平藝人的創作多以參加展覽為目的,題材上能夠緊密結合時代時事、當下生活,在藝術形式上也有吸收不同種類藝術特色的嘗試。例如,劉淑霞創作的廉政、中國夢等題材,董月琴創作的《棗鄉風情》《齊魯風情》系列等。
從接受和消費的角度來看,雖然接受群體較以往有了巨大變化,但目前剪紙具有產出的終端環節,這也是剪紙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藝術品收藏、大眾消費、政府展覽收藏,成為生產剪紙的最終歸屬。相對于市場來講,高密剪紙經過早期的政府參與和當代的市場開發,已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出現了如范祚信夫婦、齊秀花、馬瑞霞等專門從事剪紙,并依靠手藝生存的藝人;面對市場的不同需求,也出現了部分兼職從藝代工型的藝人。由于缺乏市場,茌平地區的剪紙發展主要以政府參與為主,大部分藝人的作品的最終歸屬是參加展覽和政府收藏,也有像吳冬青這樣有一定市場開發的藝人,但多數為業余從事,藝人創作的內在動力主要依靠興趣。
從整體來看,這兩個地區的剪紙藝術都在發展中,面對當下環境,也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與適應能力,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剪紙工藝的繼續、良性發展。
首先,剪紙曾是鄉村生活中民俗活動、家庭裝點必不可少的民間用物,但由于生態環境的改變、文化語境的消失、民間藝人按需生產的特性和工業化機器生產的刺激,使其傳統意義上的需求銳減,逐步走上向工藝品、藝術品轉化的道路。這一方面使手工剪紙產生了新的生存能力,但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傳統文化流失的窘境。如此次調研的高密鄉村中仍部分地保留了傳統的民居建筑,貼剪紙是整個室內裝飾、家居環境營造的主要手段,其藝術形式及文化內涵也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通過審美滿足人們的愛美、祈福等民族心理需要,調節社會、家族的倫理道德關系,是寄教育、娛樂、裝飾于一體的民間智慧。家居環境的改變,導致剪紙藝術不再適合現代裝飾,成為單純的工藝品,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隨之消失。
其次,如今剪紙的專門化發展傾向需要藝人既能創作又能銷售,剪紙的工藝特點是“易取材、易移動、易掌握、易生產”,傳統型藝人大多為非專門性從事生產,生產產品也為滿足自需和農閑的生產補足,所以除少數著名藝人外,整體缺乏較好的市場定位意識。藝人空有提高的訴求,無開拓市場的能力,也沒有連接藝人和市場的有效中間環節,導致手藝生產難以與長效市場銜接。這樣長期的隔閡,也導致藝人猜測、盲目迎合,造成作品質量下降。高密、茌平兩地的傳統剪紙具有較為明顯的地域風格,如高密的“線面結合、細的細,粗的粗”,茌平的“簡單、粗獷、鄉土氣”,從采訪來看,藝人們了解自己的地域特色,但為了符合現代、創新等需要,都追求精致、精細,藝術形式也多從網絡等公眾化資源中尋找,藝術水準下降。
最后,政府在引導剪紙發展的早期調節中和對剪紙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想讓其長期發展,更需要讓手藝符合自身規律。茌平藝人的創作以參展為主要目的,結合時代成為藝人們創新的途徑,開拓了剪紙藝術的新貌,但同時也帶來了同一化傾向的弊端。在調研中還發現,由于目前有限的市場里只能接受少數藝人,存在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高密的范祚信、齊秀花屬于知名藝人,有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有藝人雖抱有興趣、手藝精湛,具有創作生產的條件,但無名無分,只能從事兼職代工,導致本來少量的藝人群體的創作途徑變得更為狹窄,不利于剪紙藝術長期的健康發展。
剪紙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是我國傳統民俗活動中不容忽視的一項。但目前,山東地區剪紙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阻礙了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因此,如何在下一步發展中尋找適合剪紙藝術自身發展特性的生存環境,做好中間環節,進行有效引導,是應當考慮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