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慧敏 王艷暉 桂林理工大學
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與創新,服飾圖案用其線條、色彩、排列組合形式形成了今天具有一定章法的圖案花紋。從使用角度來講,圖案作為服飾的附屬品具有一定的裝飾意義。另外,其可以作為指示符號,在服飾上彰顯身份。無論是哪種需求,服飾圖案都具有它特殊的裝飾美感。研究民族服飾圖案的繼承與創新并將其融入現代服裝與服飾設計的教學中,對當代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們應從“專業教育與文化傳承、知識結構與產業發展、教學過程與創業訓練”三大結構對接形式出發對民族服飾圖案進行研究,做到調研、教學、設計、實踐充分貼合市場需求,使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相協調。確立培養目標、專業結構、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實踐學習等內容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改革方式,力求推動特色教學,提升以應用為驅動的創新能力培養。
在服裝與服飾設計的教學實踐中,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承和創新是揚棄過程中極具創造性的方式之一。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是除實用價值以外最重要的附加產品。我們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積極思考的方式展開啟發式教學,防止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出現學生照搬和挪用圖案、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創新的現象。
教育應服務于社會,社會要為教育事業提供資源和保障,二者相輔相成。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服裝產業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因此,高校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也必須根據服裝產業的發展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尤其是在服裝的款式、色彩、圖案的搭配設計上,只有依據市場的需求才能使設計富有活力,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才能實現其服務功能,而不會成為一紙空談。
可以通過教師的課上分享與學生的課下自主收集材料來開展服飾圖案的背景設計教學,結合實地考察走訪等方式進行調研,充分了解市場,用以輔助教學的開展和設計,以此充實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拓展設計資料的獲取形式。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例,應適當增設《民族服飾文化賞析》《傳統圖案創新設計》等相關課程加以輔助,增強學生對形式與內容之間關系的認識,強調設計作品不應浮于表面。
從培養環境的地緣優勢入手,利用廣西作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地位,以及其在中國——東盟交流合作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在專業人才的培養時應注入廣西的人文特色,結合企業發展概念進行創業訓練,以便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1)制定訂單式的培養方案,依托區域服飾文化資源,改革已有的創業培訓課程。研發具備民族服飾文化特色的創業培訓項目,從文化創意、服裝設計、工藝開發等環節細化創業內容,將項目實踐的產品和方案推向企業或市場。
(2)搭建跨學科的創業平臺,將服飾圖案手工藝現代體驗項目作為創業培訓的內容,可以將其成果融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開發建設中。聯合多方優勢資源,與兄弟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探索創業項目。從服飾文化概念中提取創客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條件,共同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服飾設計服務聯盟。
(3)強化大賽訓練和企業思維,在中國“互聯網+”的背景下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專業大賽。通過“做中學”的培養方式,輔導學生設計具有地域特色的項目方案,經歷項目研究、經營運作和生產制作等一系列過程鍛煉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
我們應突出專業發展的區域特色和文化信心,強化對學生興趣愛好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充分發揮市場需求對改革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